当铺是以物品作抵押物,按物的实际价值打折扣借钱,并约期赎回的店铺。当铺在旧中国是一个名声很不好的行业。有些当铺常常乘人之危,剥削穷人。俗话说:“要想富,开当铺。”可见开当铺也是一本万利的事。民间还有“富人靠药房,穷人靠当铺”的说法。

一般认为,当铺出现在南北朝;但典当活动,中国古已有之。古人凡以物质钱,谓之“当”,春秋时,列国诸侯以人做抵押品,待一段时间或事情完了以后再赎回来,也称“当”,那时的历史经常有“质子”这样的说法。

汉代的典当活动在民间已很普遍,当时大才子司马相如曾把自己身上穿的袍子拿到集市上阳昌家去赊酒,有了钱再去把它赎回来。

现代意义上的当铺,出现在南朝,而当铺的发明者竟然是和尚。南朝重佛教,当时寺庙都拥有很多财产,和尚生活奢侈豪华,佛寺积蓄的钱财丰富,开始兼营高利贷,其设立的“寺院质库”向民间开放,成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当铺。寺院之所以开当铺,是因为钱多;同时,他们可以不冒风险,坐享其成;而借钱给人又是“善举”,所以“寺库”就一点点发展起来。

清代天津杨柳青有一幅年画,画的是北京城老百姓抢当铺,只见几十个人冲进店铺,有的拿衣帛,有的找箱子,有的拆门板,有的抬衣笼,很是热闹。

当铺常常欺负穷人,穷人的衣物再好,掌柜的也要压下许多价钱,只当给你一点钱;有时明明是好货,却说是差货、坏货,大杀价钱;一旦穷人没钱来赎,货物就归当铺了。穷人最怕进当铺,可是进当铺的十有八九是穷人。比如前几年热播的《大宅门》里面有一段白景琦当皮袄的戏,本是光鲜完好的皮袄,当铺却是这么形容:“虫吃鼠咬,光板没毛。破面烂袄一件。”价钱更是压得很低。

明、清两朝以来,典当铺中黑幕甚多,作奸犯科,诡诈百出,重利欺人,令人咋舌。强盗、小偷作案以后,将赃物送往当铺,当铺明知其货来路不明,极力压价,一方急于脱手,况不是自家之物,故不论价钱;但当赃物也是冒险生意,一旦官府获悉或盗贼供出赃物去处,这些赃物就要充公,当铺则损失惨重。

当铺

当铺伙计由常在当票上玩花样,写字仅写半个,以便日后做手脚,如衫为“彡”,袄为“夭”,棉为“帛”,皮袄为“毛夭”。

殷登国先生在《当铺》一文中说:当铺里通用一种徽语行话,外乡人自然不懂,就是安徽人也未必听得懂。《大公报》曾载文披露说:“如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彼等称呼‘摇按瘦扫尾料敲奔角杓’;如人称之为‘饶’,姑娘称为‘官妞儿’,老太太称为‘勒特特’,东西称为;‘端修’。如有老妇当物,经甲伙计看过,言定写洋一元,老妇要求多写,如此交易不成而去。假若老妇换她儿子或别人来当,此时原物上已被甲按做标记。甲伙计见该人来时,则以行话告知另一伙计:‘照个勒特特的端修摇款斋。’乙伙计即已领悟,于是只写六钱,最多仍是一元,绝难再加分文。”

也有靠骗当铺吃饭的,其手段都是以假充真,骗去当钱后,也不来赎。当铺碰到这种假货最伤脑筋,便制定了谁经手谁赔偿的规则。一般货物的鉴定由外缺人员担任,外缺人员分首柜、二柜、三柜、四柜,外缺人员各自负责押当物品的鉴定,然后由中缺人员写票、打包、挂牌,交内缺人员收藏保管。外缺人员责任心很重,如果他拿不定主意,则与老板(又称朝奉)商量,以免吃进假货。

当铺

道光年间,金陵某当铺就遇到这种事情,发现是假货,若叫伙计赔偿,几十年也赔不起。当铺老板想了个绝招,先是隐忍此事,私下里聘请技术高超的金匠,仿照假货制成一个新的假货,轻重大小。式样成式一如所当之假货。一月后,老板召集众人,说我铺收来假货,损失惨重,不如烧了这些伪器,以免再害人。于是约定日期,请当地各当铺老板,一起到报恩寺,当众熔于一炉。当地纷纷扬扬,一传十,十传百,全郡人都知道了。那个典当伪器的人见物已毁,无有对症,正好去讹诈,于是拿着当票来当铺赎买此物。众伙计见他来,假装惊慌失措,那人逼迫换钱,不想另一伙计将假物连匣端出,那人细看半天,知是原物,只好付钱赎回。

还有一个故事讲当铺伙计与顾客相互欺诈的。据说,湘潭某当铺曾接受某人所当金镯,伙计看后,见该镯子重四两,而包纸上只写三两六钱,便谋算在他赎当时私吞四钱。付银以后,有人来告,刚才来当铺的人惯造伪金器,如要去寻找此人,请付五十金。伙计与当铺老板只好忍痛付给报讯人五十金。然后把造伪器的人带到当铺,那人反诬当铺,说是当铺换了他的金镯子,他要去告官。结果当铺被他吓住,只得贿赂给他银子,才息事宁人。

当铺因为赚钱多,引起社会上不良分子眼红。据《庄谐选录》云,曾有一伙人冒充官兵,到当铺查赃物,并且当场抓住了由两个同伙装扮的强盗,在当铺里公开审讯,吸引全铺的人一起来看。看到一半时,忽然把当铺伙计绑缚,把铺里的东西全部搬走,押着两个假强盗,大大方方地走了。围观的人还以为官府抓盗贼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