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特殊的春節,在家中隔離的居民們,已經把重心從口罩放到了搶菜這件事上。

傳統菜市場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場所,線上買菜則成了突破口。無論是盒馬鮮生、叮咚買菜、蘇寧菜場還是每日優鮮,都卯足了勁來調度春節供應。

甚至無法開張的飯店們也加入了賣菜大軍,京城知名的高端餐飲連鎖品牌 花家怡園 都表示將支持疫情,出售蔬菜。





每天定好鬧鐘,半夜起來搶菜。 家住北京的陳潔對我們介紹,每日優鮮會在凌晨不定時放出一兩種綠葉菜,全靠秒殺,3 分鐘之內不結賬基本就搶空了。



實際上,由於供應鏈的緊張和運力不足,線上買菜平臺們面對暴增的訂單量也難言欣喜。

但線下卻是另一番景象,菜市場依舊擺滿各類青菜,社區超市平穩運行。盒馬方面對我們表示,目前除了成都和上海區域門店外,其他線下門店的青菜都開始有剩餘,供應完全充足。

一邊是零點搶青菜,一邊是無憂無慮喫青菜,這就是 買菜難 現象下終端顧客的衆生相。

但隨着初六之後陸續復工,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的情況都有所緩解,經歷了這場搶菜大考,留給線上買菜的問題,恐怕還需更長時間來恢復。

一線網上搶菜,二三線城市主攻線下

在線上搶菜太難了,我還是每天早起去市場買菜。 家住遼寧大連市的王曉寧對我們說。

王曉寧居住的社區周圍,有着兩、三家社區菜場,平日裏上下班很少會去專門買菜,最多買點水果,但在這次疫情期間,社區菜場卻發揮了很大作用。

菜品的品質很好,關鍵是每天都保證有貨,而且離家近,又沒有很多人。 王曉寧說。

我們通過線下走訪幾種不同零售業態發現,傳統大賣場人流量遠不如平日,消費者都做好了防護措施,但蔬菜區基本中午之前就會賣光。坐落在各個小區之中的社區菜場和超市,只有零散進店的一些消費者,蔬菜量保持穩定。





我們以往的進貨節奏是每天一次,現在變成了兩天 1 次。 元初食品大連小平島店負責人張平對我們說。



類似元初這類連鎖社區超市,大多以賣生鮮食品爲主,同時銷售各類生活用品。因爲店的體量不算很大,消費者也主要輻射附近社區,平日的進貨頻次高但總量低,菜品基本限量供應,就是爲了避免產生蔬菜囤積的情況。但疫情期間,暴增的蔬菜需求,讓他們也降低了頻率,增加了總供應量。





上午 9 點鐘的社區超市



據張平介紹,目前店內的蔬菜種類基本齊全,但每天 8 點半開市之後,到中午基本就會全部賣光,囤菜現象不明顯,但由於居民都宅在家,對蔬菜的需求量會比往日多很多。

平日店裏會有晚 8 點半以後蔬菜打折的活動,但春節以來都是中午前就賣光,根本不需要打折。 張平坦言。

但生活在北京的張思雨則爲青菜發愁了一陣,受到疫情的影響,她和丈夫及孩子沒能返回老家,只有 3 個人在家做好隔離,基本不出門。

很多小店主都還沒回京,家附近只有一個家樂福,但實在不想進去,怕人羣感染。 張思雨說。

線上搶菜,成了張思雨等許多留守一線城市年輕人的選擇。

記者觀察發現,線上配送平臺已經開始出現運送能力不足的問題。

家住上海的李燦對我們說: 太難了,盒馬下單的配送幾乎都約不上了。





平日主打 極速達 ,90 分鐘之內到貨的山姆官方配送,訂單配送時間都已推遲到 2 月下旬,盒馬 app 也顯示運送小哥不足,請線下購買的字樣。





並且在北京的不同區域,配送情況也略有不同,我們分別將地址定位在南五環附近社區和東三環附近,前者顯示只能第二天配送並且只有根莖類蔬菜,後者則能夠實現青菜 2 小時內送達。





綜合來看, 買菜難 的問題,根據地標不同也有所差異,從二三線到一線城市,越發達地區疫情越緊張,蔬菜的供應鏈相對越長,買菜體驗會比日常難,但日常滿足是絕對夠的。



線上訂單爆表卻樂不起來

唐雙的這個春節,幾乎都是在冷庫裏度過的,他是重慶盒馬加工中心的員工,主要工作就是負責把關蔬菜質量,協調調度線上訂單的分配。

每天近 13 個小時泡在蔬菜冷庫裏,只因爲線上近乎爆表的訂單需求。

從春節開始,每天下午 3 點到凌晨 2 點,要處理 10 萬份左右的生鮮訂單量,而去年春節期間,每天大概也就 1 萬 -2 萬份。 唐雙對我們說。

據唐雙介紹,消費者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蔬菜,10 萬份訂單量中有 70% 來自青菜,肉禽的供應鏈保持正常供應,但蔬菜是爆發式的增長。

在當前人員和運力都很緊張的情況下,也讓蔬菜的銷售結構產生了很多變化。

之前銷售的蔬菜都是以精包裝爲準,散菜量很小,但現在市場上菜的供應量緊張,供應商已經找不到人來包裝蔬菜了,所以精裝菜的佔比降低了。 唐雙說。

實際上,春節 用工荒 與疫情的 敏感度 所帶來的壓力遠不於此,生鮮電商的優勢在於線上下單後,快速的將新鮮的菜品送上門,這也是疫情情況下,網上買菜成爲首選的原因之一,但運力與供應鏈的壓力疊加, 買菜難 的情況隨之出現。

京東到家的配送員張小剛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他平日的配送大概 100 單左右,最近直接突破到 200 單以上。

盒馬鮮生線下店一位員工表示: 以往正常情況下,大家經常一單就買兩顆菜,一瓶奶,一個小哥一趟可以送五六個訂單。現在都是一下買 10 箱水,10 袋米,一個訂單就要用三四個小哥 。

顧客的單次購買 囤貨量 大幅增加,給這些生鮮平臺出了 難題 。

實際上我們的貨源供應都是有保障的,但運力不足是很大的問題,疫情期間配送員們也不願意冒風險。 唐雙坦言。

人員的緊張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春節期間按照法律規定要支付員工 2 倍的加班費,對於平臺來說,訂單爆表背後也是成本激增。

我們發現,打開叮咚買菜 app,就直接在首焦位置掛上了招聘鏈接,主要招聘崗位就是配送員、打包員、分揀員、冷庫處理員等基礎崗位。





與此同時,由於很多線上買菜平臺都採用前置倉模式,但平日裏前置倉會爲避免蔬菜積壓量供應都不大,也使得在疫情期間,出現供應不足的情況。



每日優鮮的華東片區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儘管節前備貨充足,但是疫情出現確實造成部分商品銷量激增,這也帶來部分地區的前置倉當天貨源供不應求。

這也意味着,平臺之間的供應鏈競爭,已經白熱化。誰能拿到緊缺商品的供應,誰就能贏得流量和用戶。

買菜平臺的模擬考,難過及格線

多位業內人士向我們表示,大年初六開始會進入一個轉折點,陸續的人員返工到崗,蔬菜基地也恢復供應, 菜荒 的情況有所緩解。

同時可預見的是,初期的恐慌性需求消除後,一方面大家會逐漸意識到線下的供應仍然充足,另一方面前期屯的蔬菜也需要一段時間的消耗期,總體對蔬菜的需求本身會下降到正常水平,大面積囤貨的現象也會自然停止。

但在這次買菜考驗中,各個平臺所暴露出的問題卻還需要更長的時間解決。

線上與線下的結界,似乎卡在了供應鏈上。張平坦言,他們的連鎖菜場背後有自己的蔬菜基地,所以無論外部環境受到怎樣的影響,都能保證基本的供應。

那些傳統菜場的小攤販們,也靠着多家批發商資源,維持着蔬菜的供應。 平時我們只從一家批發商進貨,最近進貨至少要找三、四家。 一位菜場攤販說。

平日裏,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買菜平臺更多是爲 小而美 的年輕人服務,當面對暴增的訂單需求時,後方的供應鏈資源也受到了挑戰。

而在線買菜平臺還有另一方陣營,諸如多點、永輝等傳統大型商超,也在積極佈局自營配送服務。雖然菜的供應量有所保證,但線上的服務能力卻捉襟見肘。

我們在採訪多位消費者後,均提出了各種訂單處理的問題。





零售企業們依然要按照到家的思維去做創新,從這次來看,未來到家需求仍然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零售行業分析師鮑嶽忠說。



過去一年,生鮮電商難言樂觀,當資本紅利和模式紅利都逝去,平臺更需要理性去做運營獲取用戶,尤其是在生鮮的低價品類上盈利基本不可能,需要依靠高頻低價的商品,去帶動低頻高價商品的銷售。

純碎的蔬菜品類賣再多也不可能盈利,必須要多品類佈局,互相拉動纔有可能盈利。 生鮮電商業內人士說。

不過,與傳統線下模式相比,線上平臺們在面臨突發事件中,有更靈活的服務模式。比如叮咚買菜推出 無接觸收貨 ,盒馬的配送方式也較以往有所不同,配送員配送時都會佩戴口罩,進出都要消毒,以非接觸方式配送,一般是放在門口,告訴顧客來拿。

在疫情的陰影之下,生鮮電商平臺的努力值得鼓勵。但只有不斷滿足用戶遞增的需求,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