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有輕盈的舞步,也有沉重的立場。

1、鞏俐:金馬獎上的插曲

在11月17日晚間第55屆金馬獎在我國臺灣省舉行,這一直都是華語電影界的一樁盛事。但在臺灣導演傅榆因爲《我們的青春,在臺灣》而獲獎,並發表演講詞時,竟然用電影映射政治,公開表達:“希望我們的國家能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最大的願望。”此言一出,臺下立刻分成兩種回應方式,支持臺獨者拍手叫好,反對臺獨者默不作聲。當時作爲本屆評審團主席的鞏俐,本來是安排給最佳影片頒獎的,但是在聽到傅榆的言論後,黑着臉在臺下一直沒有起身,最後執行會主席李安一個人完成了頒獎。而在其領獎之後,上臺頒獎的大陸老藝術家塗們還特地強調“中國臺灣”和“兩岸一家親”。

不知道也不去關心傅榆未來會怎麼樣,反正對於中國來說,雖然還不夠好,但它的地圖上一塊也不能少。對於鞏俐,這次比當年身穿黃金甲更加耀眼燦爛,讓人喜歡,原因只有一個:在大是大非上堅持原則的人,亮的最燦爛。

2、大白楊:在大是大非的關口上,半步也不能錯。

多少英雄男兒在大是大非上犯過錯誤,導致悔恨終生。王晶的《大上海》裏,有這樣一句臺詞:“我們雖是江湖中人,但在大是大非的關口上,半步也不能錯。”大是大非上方顯英雄本色,小恩小怨上盡是小人嘴臉。

就在幾個月前的亞運會上,27歲的中國游泳隊隊長孫楊,在200米自由泳決賽中以1分45秒43的成績強勢奪冠。但是在頒獎儀式上,中國的國旗卻不慎落地,孫楊當即走下頒獎臺,向主辦方要求必須再次重升國旗、重奏中國國歌,一時間彷彿又見到金庸《射鵰英雄傳》中爲國爲民的郭靖大俠。說到底,一個人在大是大非的表現,不僅體現了他自己的修爲也表現了該民族的魂魄。

3、魯迅:棄醫從文,拯救民族之魂

回到那個戰火瀰漫的時代,在民族最危難的時刻,有人沉淪,有人麻木,有人吶喊。魯迅先生曾說:“唯有民魂是最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纔有進步。”

歲月如梭,日光荏苒,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我們的國家漸漸富強起來,但我們要知道是一個民族靈魂深處的堅韌和守護才支撐起這片大地的繁榮。

在《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散文集裏,楊絳先生回憶道,在戰亂動盪的歲月裏,錢鍾書和她始終不願意離開祖國的原因:“抗日戰爭勝利不久,解放戰爭又起。許多人惶惶然只想往國外跑。……勸我們離開的人,提供種種方便,……我們考慮再三,還是捨不得離開父母之邦……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不是不得已。”(節選)。父母之邦,靈魂之所。

4、錢學森: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當毛主席問“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你爲什麼要回國”時,錢學森回答了八個字:“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在錢老回國之前,他就已經是美國最負盛名的空氣動力學家,當時的年薪已經超過了10萬美元(當時美國家庭年均總收入是3210美元)。美國人給他的評價是:“無論走到哪裏,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但執意要回家的錢學森通過周總理的歷時5年的努力,終於圓了回國夢。而錢學森回國後取得的成績也讓其在美國的同事豎起大拇指,一個人能讓對手服氣,不僅僅是其才華,更是埋藏在其骨子裏的赤子之心。

5、季羨林:留德十年的國學大師

季羨林雖然在國外生活了十年,但他比很多常年在國內生活的人更有國學信仰和知識。他曾經說:這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他一字不識。每個人都有母親,也許她不美,也許她不聰明,也許你們之間會有分歧。但是,那是養育我們的母親,無論什麼時候,在大是大非上,對待母親都有一個堅定的立場:那就是愛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