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師表》一發布,就是對曹魏的宣戰書,也是諸葛亮開始完全按照自己的人生規劃,按照自己的意圖,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的開始。這種真誠態度下出臺的《出師表》,其殺傷力和感染力,當然會非常巨大,不僅劉禪爲之感動,整個蜀漢都爲之羣情振奮,這正是諸葛亮想要的效果。

三國:千古文章《出師表》,諸葛亮的作秀,騙過所有人

文|玉嬌

諸葛亮其實裝得幾乎騙過了蜀國所有人的眼睛。說他裝,是說他裝清純和裝忠誠。首先,諸葛亮裝隱士,從他到南陽那一刻起,他就從來沒想過隱居,只不過是以隱求顯,以退爲進罷了。後來跟隨劉備出來混,不僅得隴望蜀,還以忠誠之心換得了西蜀實際的控制權和領導權。爲了使自己的忠誠達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在他想找曹丕作戰的時候,又拋出了一篇轟動天下的精華文章《出師表》。此文一出,諸葛亮的忠誠可以說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這一作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下再也沒有人比他裝忠誠裝得更感天動地,爲此賺足了百姓們的眼淚。

諸葛亮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有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但他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當皇帝。能把忠誠做到這個份上,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有了這樣的背景,我們看《出師表》,字裏行間的那種殷切,才感人至深,令人動容。

其實整篇《出師表》寫的還是挺有意思的,不但條理清晰,文辭流暢,情真意切,重要一點是多種筆法的綜合運用。開篇就介紹天下大勢,用的是春秋筆法,接着是分析蜀漢國內政治現狀,朝廷的運作狀態,高官們的能力水平和工作態度等,用長輩安排晚輩的口氣,教導劉禪應該怎麼做,這是一種家信的筆法。然後筆鋒一轉,來了個自我介紹,並表明了自己永遠忠誠於蜀漢的決心,一看就知道是一篇決心書。同時大力講說着先帝劉備對自己的信任,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告訴劉禪,我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我願意這麼做,是你爹信任我,把大事託付給我,我沒辦法,不能辜負了他的一片好心。前面那些話無論多麼高屋建瓴,循循善誘,信誓旦旦,都是鋪墊,最後一層意思纔是他真正要表達的東西。

《出師表》顧名思義,就是想率領部隊出門打仗,請求皇帝批准的奏章。繞了一大圈,說了那麼多廢話,目的只有一個,請求皇帝批准他率領部隊去討伐魏國。本來,諸葛亮也不用費力氣寫這個請示文,直接率領大軍出征就是,他有這個權力。但他是個聰明人,可不想落個欺君罔上,驕橫跋扈,不把皇帝放在眼裏的惡名。真誠地請示皇帝,得到皇帝的批准和支持,不僅名正言順,而且能贏得皇帝的信任和普通百姓的大力支持。諸葛亮看重的並非是權力的榮耀,而是想利用權力實現自己的宏圖大略,這樣的人生觀,使他的行爲,顯得大公無私,很容易得到人們的理解。這種真誠態度下出臺的《出師表》,其殺傷力和感染力,當然會非常巨大,不僅劉禪爲之感動,整個蜀漢都爲之羣情振奮,這正是諸葛亮想要的效果。

《出師表》一發布,就是對曹魏的宣戰書,也是諸葛亮開始完全按照自己的人生規劃,按照自己的意圖,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的開始。在此之前,諸葛亮其實一直是在幫助劉備實現劉氏理想,雖然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才華,但畢竟是爲他人做嫁衣,很多事情,並非出自自己的意願,而是被動而爲。劉備的大半生,基本是在被動挨打,到處尋找落腳之地的狼狽之中度過的,沒過幾天安生日子,更別說實現自己的理想了。而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控制蜀漢大權時,情況已經完全發生了改變。這個時期,三國進入相對穩定和平靜的狀態,彼此的征討逐漸減少,蜀漢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經過幾年的發展,諸葛亮認爲自己已經有實力滅掉曹魏,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於是發表了《出師表》,開始了匡扶漢室,恢復舊日漢家江山的大手筆。

作爲中國歷史上智慧第一人的諸葛亮,讓人產生的景仰心理,是一回事;但從他堅持錯誤的北伐政策,而導致蜀國過早地敗亡,則是另外一回事。僅憑蜀漢當時的政治軍事實力,真刀真槍地和曹魏硬碰硬,根本不是曹魏的對手。諸葛亮完全是逆天而動,妄圖憑藉一己的智慧,擊敗強大的曹魏,這種膽略當然值得敬佩,但行爲並不可取,結果必然是勞民傷財,無功而返。審時度勢,量力而行,是一個政治家必須具備的素質。可是諸葛亮一不顧國力強弱,二不顧民心向背,三不顧敵方虛實,四不顧周邊環境,就向曹魏挑戰,實屬貪功冒進行爲。

就像所有好大喜功的領袖一樣,因冒進而喫到了苦頭。而喫了苦頭還繼續冒進,再喫更大苦頭的人當屬諸葛亮了。所以,在第二次上表時,甚至連阿斗也勸他了:現在天下太平,魏國和吳國都不打仗,你諸葛亮蹦躂什麼,過幾天安穩日子不行嗎?阿斗這句話說到重點上了,雖然他的出發點並不是正確的。可惜他是個傀儡皇帝,說話根本不算數。凡領袖羣倫者,一且成爲人譽自詡的濟世之才,便有一種功名欲、不朽欲、樹碑欲。諸葛亮也是這樣,他過於輕敵,過於急躁,想打開蜀國的封鎖局面,也是他過於相信自己萬能,過於追求不朽聲名的結果。

羅貫中對《出師表》的安排,也是獨具匠心的。雖然歷史上,這篇《出師表》確實出自諸葛亮之手,但在實際效果上,遠沒有羅貫中安排得這麼巧妙,這麼有殺傷力。《出師表》發表時,曹魏正爲是否除掉司馬懿而爭的不可開交,蜀漢幾個頭腦清醒的大臣,也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爲這個時候攻打曹魏,時機還不成熟,有些自不量力。但諸葛亮實在壓抑不住自己忍耐了幾十年的雄心壯志,力排衆議,一意孤行,開始了漫長的伐魏之旅。這樣一意孤行,置蜀漢於死地,恐怕是這個智慧高絕之人的大錯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