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眼里何敏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好老师”,在徒弟眼里何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师父”,而在何敏心里能得到学生喜爱和徒弟信任是自己莫大的幸福。

“上何老师的课就像上战场”

20年前,19岁的何敏从原遵义师范学校毕业后,到汇川区第六小学(原遵义市新桥小学)任数学教师。

她的第一堂课,不是数学课,而是教学生“了解动物”。课上,孩子们如连珠炮似的问题,让何敏体会到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因此,何敏下定决心——要用自己毕生的努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

“我们拿着武器——笔杆子手握盾牌——小本子躲避着何老师操控的一个又一个导弹——问题在这样‘枪林弹雨’的课堂上稍有不慎,便会被打中当然战场上也有中场休息——小组讨论这时我们可以补充弹药——知识‘救死扶伤’——帮助差生还可以调养生息——构思语言……”——学生在作文中如此形容何敏的数学教学课堂

数学知识的呈现、人文精神的传达、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和情感体验……

在数学课堂中,何敏运用各种艺术化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动口、动手又动脑,让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

经过两年的不断努力,爱学、善学、帮学成为学生常态,而何敏所带班级也考出了原高桥镇第一名的好成绩。

全国一等奖的背后

在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中,何敏渐渐对教育教学规律、特点有了自己的感悟,形成了具有“何敏特色”的教学风格。

随后,何敏开始承担校级汇报课、镇级观摩课和区级研讨课。2012年,何敏代表学校参加汇川区数学优质课竞赛,从小组片区赛到区级赛、市级赛、省级赛,听课观众从几人到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

她一路过关斩将,连续四次夺得第一名,并于次年作为贵州省当年唯一的代表,出征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

每天阅读数学教学书籍、思考课程设计、向市教科所专家请教、请省教科院专家把关……

大到课程整体宏观设计,小到教学用语语气运用,她反复琢磨,反复考量。她不断试教、不停修改,一篇教案常常要磨上许久。

而教案定稿后,何敏又觉得课堂缺少艺术性,便向同校的语文老师取经。一有机会就去听语文老师上课,把全国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碟片看了一遍又一遍,用教案说课,说了一遍又一遍。

“有时甚至有点走火入魔,走路时脑袋里想的都是教案,情不自禁时还会边走边说课,举手投足间都是上课时的神态动作,常常引得路人诧异。”何敏回忆说,每次回过神来都觉得很不好意思,只好低着头走开。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全国赛。

顶住压力,沉着应战。比赛当天,何敏率先出战。新颖的授课方式、出彩的教学设计、良好的教学氛围让何敏一举拿下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至此,何敏也成为近20年来,第一个踏足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现场的遵义人。

“全国赛是另一个起点”

对何敏来说,拿到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并非终点,而是新起点。

大赛后,何敏顾不得回看曾经的成就,便投入到研究教学、研究课堂的新征程中。

吴正宪、潘小明、华应龙……这些全国优秀数学教师的经典案例,成了何敏的“学习日常”。

研究其巧妙的教学设计,解读其精彩的教学片断,揣摩其灵动的教学视频,在“大师”级的“艺术殿堂”里,何敏不断汲取丰富营养。

此外,何敏还将张奠宙的《数学思想方法》、史宁中的《数学基本思想18讲》、龚雄飞的《龚雄飞与学本教学》等,在当代有较大影响的教育专著作为“精神食粮”,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并将之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师父,有你在,我踏实”

个人进步重要,团队进步也不能落下。“我希望有更多人一起研究教学、研究课堂。”带着这样的信念,何敏积极参与学校学科建设,带头在教研组中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学校教研活动评委。同时,在学校青蓝结对帮扶活动中,与校内外5位青年教师结成“师徒”,每学期坚持互相听课、评课,研讨课堂实践。

汇川六小欧祥亮、杨静获区级一等奖,汇川四小罗双美获市级一等奖,遵义市文化小学崔鑫获省级一等奖,汇川九小周镇江为全市数学老师献课获赞……

每一位徒弟参加赛课,她都会有几个不眠的夜晚。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撰写教案、磨课实践……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先行思考,在同事眼中,何敏是一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

也正因如此,她记录着每一个徒弟的点滴进步,不论哪位徒弟捧回证书,她都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

“论年龄,我是她的学长;论学识,她是我的榜样。在磨课时,她对教材、课标、学情的深入解读,对徒弟的严格要求,都深深征服了我。”周镇江说。“每当徒弟告诉我,‘师父,有你在,我踏实’,我就觉得所付出的一切都值得。”提起一个个优秀的徒弟,何敏笑靥如花。

来源:汇川外宣中心 记者:陈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