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少量案例並不支持新冠病毒母嬰傳播,需重視妊娠期患者)

新冠肺炎暴發至今,任何年齡段的羣體都是易感羣體,並無例外。2月5日,武漢兒童醫院一名出生僅36小時的新生兒被確診,該病例使得外界開始格外重視:母嬰垂直傳播途徑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否成立。

所謂的母嬰垂直傳播,是指孕產婦的病原體通過胎盤、產道或哺乳傳播給後代,其中以病毒多見,如風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

目前國內尚無專門針對妊娠期新冠肺炎患者的回顧性分析發表,但就目前少量的案例數據,專家普遍認爲新冠肺炎母嬰傳播尚缺乏證據。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教授、主任醫師,上海市產前診斷中心主任段濤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這幾天,從整個疫區的孕婦和分娩情況來看,收集的收據並不太支持母嬰垂直傳播的路徑。”

已經深入武漢一線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近日在接受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上述出生僅36小時的新生兒感染原因是什麼?喬傑提到,外界一開始報的是出生僅30小時,“實際上是出生36小時的時候,武漢兒童醫院的兒科醫生對這名新生兒做了咽拭子檢查,結果顯示(新冠病毒)陽性。”該名新生兒的母親此前被確診爲新冠肺炎。

“這時候距離分娩已經有36小時,已經有其他的接觸源,目前這例已經比較迅速地做了當時分娩時候的胎盤和臍血的檢查,比較幸運的是目前顯示陰性。”

段濤也對澎湃新聞表示,“母嬰垂直傳播這點大家討論的比較多,大家開始擔心可能存在母嬰傳播的可能性,但是因爲例子太少,大家不能排除母嬰垂直傳播的可能性,但也不能夠就目前的案例來確認是有的。”

他提到,目前收集的收據並不太支持母嬰垂直傳播的路徑。“因爲從前期順產還是剖腹產的媽媽來看,她們在分娩過程中留了羊水、臍血,以及剛出生新生兒出生後馬上去檢測,目前來看,這三者的檢測數據並沒有看到新冠病毒感染的證據。”

段濤認爲,武漢兒童醫院的案例“所以現在不能排除在出生後的過程當中發生了感染。”

婦產科的臨牀醫生們也在試圖收集更多的數據。據喬傑描述,已經確診感染的孕產婦分娩之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團隊通過羊水檢查、臍血檢查、新生兒的咽拭子檢查、母親乳汁檢查等去獲取數據。“現在的數據非常有限,目前還不能確定新冠肺炎存在母嬰垂直傳播;而在已觀察的均爲新冠肺炎患者的10位孕產婦中,她們分娩出生嬰兒的核酸檢測均顯示爲陰性。”

喬傑還強調,從科學分析的角度來看,不得不和SARS之前的情況去比較,“已經有的報道沒有顯示SARS有母嬰垂直傳播。”

針對同樣由冠狀病毒引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孕產婦在感染這兩種疾病時有何影響?瑞士洛桑大學附屬醫院的團隊近日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上專門爲此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他們沒有從母嬰垂直傳播角度分析,但呼籲要格外關注眼下的新冠肺炎妊娠期女性。

該團隊在文章中指出,在2002-2003年SARS大流行期間,有12名孕婦感染了SARS-CoV。在處於懷孕前三個月的7名女性中,4名(57%)發生流產。在妊娠中期至晚期的5名女性中,2名(40%)的胎兒生長受限,這5名女性中有4名(80%)早產(1名是自然分娩)。3名(25%)女性在懷孕期間死亡。

另外在對11名感染MERS-CoV孕婦的回顧中,3名(91%)出現不良結果,6名(55%)新生兒需要進入重症監護病房,3名(27%)死亡。其中2名新生兒因母親嚴重呼吸衰竭早產。

該團隊認爲,考慮到2019-nCoV似乎有類似的致病潛力,孕婦嚴重感染的風險增加,在嚴重的併發症出現之前或許沒有特定的冠狀病毒感染的臨牀症狀出現,冠狀病毒有可能引起孕產婦或圍產兒嚴重的不良結果,或者對兩者都有傷害。

但當前數據匱乏,團隊建議對妊娠期任何疑似2019-nCoV的感染都進行系統篩查。如果確實在妊娠期間確診感染,建議延長對母親和胎兒的隨訪。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有上述團隊獻提到7例早孕患者中有4例發生自然流產,提示可能疾病本身對早期胚胎髮育存在致死性影響。但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院長黃荷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是提到,“考慮到SARS重症比例高,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存在不少輕症患者,因此,我們建議對於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早孕患者,可根據輕重症進行個體化處理,不應盲目地採取一刀切‘終止妊娠’的方案。”

段濤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還提到,目前孕婦還有兩個擔心,“一個是CT,一個是抗病毒藥物,但實際上影響都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大。”

CT是目前確診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段濤提到,“第一,確診的時候通常做的是肺部CT,同時會做好下腹部胎兒的防護;第二,原則上講,一次性CT總的暴露輻射力是不會導致胎兒出生缺陷率明顯增加的。”

在2月1日發佈的由全國知名產科及新生兒專家共同執筆撰寫的《妊娠期與產褥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專家建議》(下稱“《建議》”)也提到,胚胎髮育早期,大劑量暴露(>1 Gy)對胚胎是致命的,但診斷性影像檢查的暴露劑量遠遠低於1 Gy。在暴露輻射劑量<50 mGy時,目前尚無造成胎兒畸形、生長受限或流產的報道。在孕8-15周時受到的輻射暴露對胎兒中樞神經的影響最大,有學者提示造成智力障礙的最小輻射閾值爲60-310 mGy。

根據美國放射協會和美國婦產科醫師學院的數據,孕婦接受胸部CT或CT肺動脈造影(0.1-10 mGy)時,胎兒受到的照射劑量爲0.01-0.66 mGy,遠低於致畸劑量。

而另一擔心來自於治療。“治療的過程當中可能需要一些抗病毒的藥物,目前來看,很多抗病毒藥物雖然是C類藥物(一般建議孕婦慎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明顯增加出生缺陷風險的概率,部分可能風險略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多,所以一旦孕期被確診爲新冠病毒肺炎並且需要抗病毒治療的,還是要去積極治療。”段濤表示。

上述建議也提到,在需要抗病毒治療時,孕早期使用α-干擾素霧化吸入有阻礙胎兒生長發育風險,應充分告知。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則已用於妊娠合併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治療,資料顯示其無明顯致畸性,母乳中濃度很低。

段濤最後提醒,疫情期間,從孕產婦減少暴露風險方面來說,“第一,在保證母嬰安全質量的情況下,儘量減少去醫院的次數;第二,在醫院就診的過程當中,要按照醫院的要求和規範做好防護措施;第三,儘量減少在醫院就診時的停留時間。”

劉雨欣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劉雨欣_B1206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