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鐵軍精神。上週六,“南京日報小記者紅色茅山研學遊”西善花苑小學專場活動啓程,40名西善花苑小學小記者走進句容茅山,開始一天的紅色研學之旅。

句容茅山是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革命歷史資源豐富。80多年前,陳毅,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着新四軍的第一、第二支隊挺進蘇南,開闢了以茅山爲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爲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幫助廣大未成年人重溫光輝歷程、感受信仰的力量,本報聯合茅山風景區管委會推出“南京日報小記者紅色茅山研學遊”活動。

體驗穿軍裝戴軍帽

走進茅山風景區遊客中心大禮堂,小記者在張譽嚴教官的指導下穿新四軍服裝。先穿上衣、軍褲,套上綁腿,然後左肩斜跨背上書包、扎皮帶,最後再上下整理一下軍裝,把帽子戴好,教官教得仔細,小記者學得一絲不苟。

瞧,穿上新四軍軍裝,小記者多神氣!

新四軍軍裝的設計有什麼講究?臂章“N4A”是什麼意思?緊接着,張譽嚴給小記者講述了新四軍服裝的由來。新四軍軍服主要有軍帽、軍衣、軍褲、軍大衣、標誌符號等。軍帽爲直筒圓頂加圍式,軍上衣爲立翻領、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貼袋,軍服顏色多爲灰色。臂章“N4A”中,用英文NEW開頭字母N代表“新”,4意爲“四” 用英文ARMY開頭字母A代表”軍隊“,組成“N4A”表示“新四軍”。這種臂章用石版印刷,線條簡潔流暢,配以白底藍字,醒目有力。

全體起立,奏唱國歌。小記者神情莊重,跟隨樂聲一起大聲齊唱國歌。激動、自豪之情寫在臉上。

開班儀式上,茅山風景區營銷部部長孫建煒在開班致辭中說,以茅山爲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爲我們取得華中乃至全國的抗戰勝利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此過程中培育和鑄就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鐵軍精神。他勉勵小記者,把對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哀思轉化爲學習和生活的動力,讓革命先烈的鐵軍精神得到傳承和發揚。

西善花苑小學孫林燕老師爲小記者做開班動員。孫老師要求小記者在研學過程中,要發揚不怕苦、不怕難的鐵軍精神,嚴明紀律,切身體驗革命先烈大無畏的鬥爭精神,懂得所肩負的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讓一天的研學遊有更多的收穫。

開班儀式上,兩名小記者接過隊旗

 敬獻花籃,瞻仰紀念碑

紀念碑前,小記者敬獻花圈、默哀、聆聽軍號,緬懷先烈。“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小學員們在紀念碑前領略了茅山上的紅色傳奇。

 聽小號手故事,重走鐵軍路

在小號手犧牲地,小記者在銅像前繞場一週,紀念這位爲國捐軀的小英雄。聽說小號手犧牲時只有17歲,小記者內心都非常難過。

講解員袁萍帶領小記者走進東進棧道,重走鐵軍路。這裏是當年新四軍戰鬥過的地方,小號手參與的伏擊戰就發生在這裏山坡上。

1943年10月27日,新四軍47團和茅山保安司令部利用日軍換防機會,在茅山腳下望母山與通往大茅峯西山谷石階道兩側伏擊消滅日軍。伏擊中,17歲的司號員小王按照上級命令吹起衝鋒號,戰士們如猛虎下山般衝向敵羣。日軍招架不住,紛紛潰退。此伏擊戰殲敵16人,傷敵十餘人。年輕的小號手在這次伏擊戰中英勇犧牲。

   聆聽前輩英勇事蹟,體會軍民魚水深情

在茅山海拔372.5米的地方,有一處龍池,此水常年不幹涸,是當時茅山老百姓飲用水的來源。新四軍到蘇南後,和日軍頑強作戰。在喫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新四軍還利用作戰間隙,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徒步5.5公里山路爲老百姓挑水。在新四軍取水點,小記者體會新四軍與當地百姓的魚水情。

在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新四軍幫助羣衆插秧、修蓋被日軍燒燬房屋的一組照片吸引了小記者的注意。新四軍到蘇南後,與日軍頑強作戰。在喫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新四軍還利用作戰間隙,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爲百姓挑水、幹農活。

“1398年6月17日,新四軍先遣司令員粟裕率部在鎮江韋崗高驪山口伏擊日軍,激戰半小時,首戰告捷,擊破‘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抗戰必勝的信心。”講解員聲情並茂地講解,把小記者帶進戰火紛飛的年代。

在革命先烈雕像前,小記者重溫少年先鋒隊入隊宣誓儀式。

文字:許見梅

攝影:孫紅雨  許見梅

本期編輯:何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