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原文】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醴(xī)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譯文】孔子說:“誰說微生高直爽啊?有人向他討些醋,他不直說沒有,向鄰人討來轉給他。”

這個故事挺有意思,微生高這個人是孔子同鄉,以直爽義氣聞名,孔子卻對他的直爽不以爲然。終於抓到他的小辮子譏笑一番,自己沒醋,跟鄰居借來,也要答對向他尋醋的人。

孔子說,不直說你自己沒有,就是不直爽,微生高卻認爲自己幫助了人,就是義了。

想起來前些年春晚郭冬臨演了個小品《有事您說話》。一個愛吹牛的人說自己有關係能買到火車票,別人請他幫忙時,他不得不自己半夜拿着鋪蓋捲去排隊。

對於這類人,中國有句俗語叫“死要面子活受罪”。這類人是希望通過幫助別人而引起別人的關注,但提供這種幫助卻已經遠超自己的能力。

我們的一些古代人很要面子,卻忽略了所付出的慘重代價。一點面子不要就是不知廉恥,但“死要面子”就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有一個度的把握在裏面。

在現代社會,“死要面子”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一個人遇到一個朋友來借錢,自己沒有財力,爲了不讓朋友瞧不起,從鄰居那裏借來錢給了那位朋友。

這個人覺得拒絕別人的要求,就是無能的表現,爲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寧可讓自己受罪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讓人覺得很了不起,虛榮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滿足。

又如,一些普遍現象,剛剛發財的個體戶,首先考慮的不是擴大再生產而是購買一輛奔馳或寶馬之類的好車,威風八面,擔心談判時別人瞧不起。

再比如,我們宴請賓客的飯桌上,爲了顯示對客人的尊重,豐盛之至,剩下的越多就越有面子,喫的一乾二淨就是沒有面子,鋪張浪費之極。

這種好虛榮、要面子的心理焦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要調整這種心理狀態,應該客觀地認識自己,不要對自己提出超出自己實際的期望值。

好虛榮、要面子是攀比心理的伴生物,總是懷着一種不能比別人差或超過別人的心理,來顯示自己的價值。其實,這種不務實際的心理焦慮,等於爲自己設置障礙。

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以己之短,追慕他人所長,常常力所不及。如果能夠摒棄這種以虛假的幻象來掩蓋自己的攀比心理,就會正確地認識自我,發現自己的長處,感覺到別人也有不如自己的地方,不再爲自己不如別人而苦惱。只有具備這種心態,才能自得其樂,擺脫心理焦慮的苦惱。

好虛榮、要面子也是一種文化的劣根性的表現,從以上古今實例看,有我們歷史文化中不良成分的積澱物,從一個角度可能反映一種志氣、氣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可能就是“打胖了臉充胖子”,被貽笑大方。

“要面子”,從一個角度看也是人類的優點,懂得廉恥、不甘落後、要強上進也很重要,但如果“死要面子”就必然導致“活受罪”。還得學會中庸之道對其客觀對待,把握分寸和程度。而今天,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也就越來越豐富,我們的底氣越來越足,也大可不必死要面子活受罪了。

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