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出现一系列类似“强迫症”的行为:按照他认为的习惯的方式排列放置物品(像他第一次见到时那样),要求大人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像他之前看到的一样,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讲他听过的故事,穿鞋一定要从左脚开始......还有很多类似的场景。

那么,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通常是追求秩序感的表现。这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却往往会被大人们忽视和误解。

“秩序感”对个体来说很重要,对追求秩序感的孩子来说,打破这种秩序会刺激他们产生不安、焦虑的情绪,给孩子内心带来意想不到的痛苦。在他们看来,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存在的,在这样有序的环境中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内心才会觉得足够安全。

这类对于事物存在格式和发生秩序的要求,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也是他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基础。

秩序感发展好的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怎么做,谁先做、谁后做;长大后能轻松规划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快乐、有效率;反之则会荒废光阴,影响生活质量。

蒙特梭利曾经说过:0-4岁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秩序感”也是自小开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培养的。良好的秩序感可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和社交中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了解需求,保护秩序感

当孩子出现维护自己想要的秩序时,请父母和老师耐心对待,在观察的基础上弄清楚他的需求,配合他想要达成的秩序感,在意他的感受,理解他,给予他尊重和自由。耐心地处理问题,“重来”通常是很有效的解决对策。

在无法“重来”的情况下,也请做好解释工作,孩子可能并不马上理解,依旧哭闹,但这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泄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来的。理解和耐心,往往会让孩子多一份面对的勇气,甚至就可以启动条理的思维,行为也变得“正常”起来。

保持环境整洁有序

这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是一个必备的条件,蒙氏的教室往往整洁、明亮、温馨、安全,摆放有序的教具,划分清楚的区域,明亮简洁的环境,再加上蒙氏注重培养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会引导孩子用各种教具来打扫卫生,做家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培养秩序感。

环境的秩序也需要每个成员共同的维护。蒙特梭利教室中,秩序无处不在,孩子们在秩序的环境中,自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会逐渐融入这个秩序的环境。蒙特梭利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帮助孩子快速适应这个秩序的环境,并建立孩子自身内在的秩序感。

着手,从最细微处

生活里每件事中无不渗透着“秩序感”。饭前便后洗手的秩序,做完工作后将教具放回原位的秩序,如何一步一步穿衣服的秩序,引导孩子把生活中这些细小的“秩序”管理好,在孩子身边不厌其烦平静地叙述和示范,让他们自己感受到秩序感。

建立有规律的常规程序,让孩子知道

有意识地为孩子制定一套常规程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吃饭、休息、外出散步,晚上入睡程序保持一致),让一天的生活井井有条。当宝宝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需求何时能得到满足时,会更安心。在有秩序的反复实践中,他们的执行能力和独立性也会得到更好地提升。每个幼儿园都有作息时间表,为孩子制定了有规律的生活时间,这对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是大有益处的。

但是生活总会有变化,规律也有可能会被打破,遇到这种情况时,可提前几天告诉孩子原因以及新的计划;就算是突发性的改变,也要告知孩子临时的方案。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给他们心理准备期,情绪才不易受到影响。

在孩子还不认识课程表的时候,每天早晨,由老师要口头告知幼儿这一天的活动安排。形成习惯后,孩子就知道每天会干什么,需要做什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