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故土,從鄉村到城市,對食物的喜好從未改變,因爲家鄉的味道一直都在路上。在這個深秋的季節,我想母親託人捎來的醃製洋姜正飄散着母愛的香氣,沾着紅土地的滋味,向我飛奔而來。

想念洋姜,不單是它的味道,還有它抽芽瘋長的樣子,寬大如掌的綠葉,以及形狀比向日葵小一號的花朵。去年國慶回家的時候,已近洋姜花的花期尾聲,但仍色彩絢麗,黃燦燦的,比陽光還耀眼,彷彿連灰塵都不忍心污了它的容顏。用母親的話說,洋姜十分“爛賤”,扔在哪長在哪,不用特意地施肥澆水,也不用除草鬆土。而且,種了一次,只要不挖地三尺,斬草除根,不用下種,第二年、第三年,之後年年都有收成。韌性鑄就生命的力量,一點點的雨露與陽光就會使洋姜瘋長,長出園子,長遍溝渠溪畔,長滿紅土地的山山水水。

洋姜

洋姜的莖葉花都挺像向日葵,只是它的花盤小而且也長不出葵花籽。它也不像向日葵那樣特別崇拜太陽,但這不妨礙它成長,不妨礙它長出美味的塊,雖然不能生喫,但也像菱角一樣含糖量很高,就是曬軟入缸醃製兩個月,酸味也蓋不過甜味。

洋姜到我手裏的時候是母親醃製過的,帶酸味,黑乎乎的,比“表面墨黑內心紅亮”的張飛牛肉還黑,洗三天三夜也洗不去。但不要緊,洗淨即可,先切片,再切絲,或者切成丁更好。準備香蒜、大蔥,想喫酸的最後加泡椒。入葷油,八成熱,中火,慢炒三五分鐘, 加鹽,味精,少許醬油,最後稍加點水,嘗味即可出鍋。

這是饕餮大餐也沒有的美味,用來下酒,想必鳳髓龍肝也不過爾爾。慢慢咀嚼,細細品味,酒香的濃郁也掩蓋不了洋姜的清香,泥土的餘味。一絲絲一縷縷,攀上了味蕾,纏住了鄉情,勾起淡淡鄉愁。

家鄉的民風是鄉愁裏最美的風景,家鄉的味道是鄉愁裏最難忘的記憶。這洋姜的土味便是一份愛與牽掛,讓我想起紅土地的那山,那水,那人……

一縷午後的陽光,一茬剛剛發芽的麥苗,點點閃爍着飛過的螢火,陣陣隨風而來的稻香,想起割草料的辛苦、殺年豬的欣喜,想起澆油菜的糞臭、聞菜花的濃香。一點一滴的童年往事,都被洋姜的土味喚醒,時而排着次序來,時而重重疊疊紛至沓來,有時讓我重拾孩提的時光,有時又讓我陷入思鄉的寂寞。

洋姜的味道,母愛的味道,承載着我永遠的鄉愁。對於這一點:嘴知道,肚明白,心不宣。

作者 _ 張輝祥

本期編輯 _ 呂薇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