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们和米芾的差距,不只是落款!

近期,网上盛传一篇文章,或者说大家都在套取一个相同的标题——《他的书法和米芾的区别,主要看落款!》浏览量颇为客观,貌似获得不少的认可。

然而,这是一个赤裸裸的外行话。看热闹的“小编们”为了博取眼球的标题,糊弄了一大波的盲从者。

南宗看字,不看热闹。南宗同门@懷帖過江 对此评判道:

米芾在徽宗面前只说“刷写”,他是有保留的,他没将“中锋脊”讲出来,唯恐徽宗探问。但老米教儿子就毫无保留了,米友仁线条鼓起,立体的。吴琚张即之只知“刷写”,不知“脊”,就没那个鼓起。徽宗线条也没鼓起。

吴琚、吴说、张即之们就欠米家一根鼓起的“脊”。

如何判断“刷写”和“脊”?请参阅前文《南宗的预言,一语成谶!》(点链接)文末所列出的南宗技法文章,此不赘述。

最近有一篇文章《一千年过去,他始终在米芾的影子里》,标题倒是取得还不错,但内容仍没有说到点子上,不过比那些一味夸张吹捧的文章强多了。转发如下:

一千年过去

他始终在米芾的影子里

吴琚,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他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因为他耗费毕生精力,只学与他生年相隔不到百年的米芾。

他毕生都用力于米书,然而,米芾生性狂放怪诞,而吴琚性情较为温和,所以尽管吴氏学米书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运笔结体,吴书更为俊逸俏丽。今天,我们来欣赏下他的字~

吴琚行书《五段卷》局部

吴琚性淡泊好古,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擅正、草,工行书,极似米芾,而自有峻峭气格。《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大字极工。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书,今六大字额仍存,佳书为名山增辉。其书法明显特点是酷似米芾,后人认为南宋著名书法家中,得米襄阳笔墨神韵者,应首推吴琚。只是米字怪诞狂傲,而吴琚的字稍显收敛温和,这种看似轻微的性情差异,却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这差异,背后是时代与个人的生活态度。米芾处于北宋开放的环境,狂怪无拘,而吴琚处在南宋一个复杂的、世事无常的斗争环境,据《宋史翼》描述吴琚“惜名畏义”,有较高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这种思想约束着吴琚。

吴琚《杂诗帖》一

吴琚的水平高不高?当然高。

吴琚学米,细微差别在于运笔结体更为俏丽俊逸,气息更流畅,通俗说就是更甜更美、更漂亮。可以说是对米芾的偏离,也可以说是与米芾的差别。

下面我们来看个非常有意思的事,下图左是米芾《天马赋》(伪作),右边是吴琚临写,寥寥两列却强过蹩脚的伪作。由此可见,吴琚下功多深。

吴琚有多努力呢?

吴琚的书法如果不看署名或印章,是很难与米芾书法分辨的。清安岐《墨缘匯观》记其《寿父帖》云“初视之以為米书,见款始知為雲壑得意书”。另如清代鉴赏家曹溶误定吴琚的《杂书十帖》為米书。虽然吴书极近老米,但究竟与米书存在一些差别,比如吴琚书法有圆熟过之之嫌,终不及米芾的风檣阵马、沉著痛快、瀟洒俊宕之气。

吴琚墨迹

吴琚给了我们两个方向,好的,和不好的。

好的是:如果你非常喜欢米芾及其作品,不妨也看看吴琚;如果你要找一个米芾的字,恰好米芾又没写过,别担心,找吴琚的;如果你临米芾久了字太燥,别怕,不妨写写吴琚的;如果你想了解别人是怎么学米芾的,可以去看看吴琚的。

而不好处,也同上。

吴琚《杂诗帖》二

一千年过去了,吴琚都活在米芾影子里。吴琚一辈子的心血付出,虽然拿出一份足可乱真的学米成绩,可他本可在南宋萎靡书坛中扬名立万…但历史却把南宋之冠颁给了别人,此人叫张即之。

同样是米芾的“学生”,张即之学米出米,清爽明快,独具风骨。我们来看看:

张即之墨迹

吴琚墨迹

吴琚水平比张即之如何?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

毕竟,世人只接受一个米芾。可叹吴琚纵然付出再多心血,后人对他的印象,仍然是米芾的影子,甚至有人说是书奴了。

相关内容敬请参阅:

米芾之子——虎儿!

米芾最美妙的“刷字”

南宗课件|米芾示法之帖

米芾传法|一个领悟笔法妙趣的方法

“双面”张即之:侠骨与柔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