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9日)是第十三個“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世界卒中日主題是:戰勝卒中,再立人生。

45歲的曹先生是蘭溪人,在義烏從事體力勞動。平時不抽菸、不喝酒,沒有不良生活習慣。

誰都想不到,這位身強體壯、年紀輕輕的“三好”先生,竟然會因爲中風(腦卒中),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

9月19日,曹先生在裝卸貨物過程中突然僵住,一言不發地癱倒在地,神志不清。同事發現後,立刻撥打120,將他送往義烏市中心醫院。

“右側偏癱、神志不清、失語,極有可能是腦卒中!”情況危及,搶救刻不容緩!接到120反饋的情況後,義烏市中心醫院急診科開啓“綠色通道”,在“零繳費、無家屬陪護簽字”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對曹先生展開搶救,並緊急呼叫腦科中心會診!

果然,經頭顱CTA等相關檢查,結果提示:左側大腦中動脈閉塞,確診爲“急性腦梗塞”,也就是腦卒中(中風)的一種。

工友們聽了,都覺得不可思議:中風不是“老年病”嗎?曹先生才四十多,生活習慣又很健康,怎麼也會中風?

俗稱腦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種疾病,分爲腦梗死和腦出血。

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200餘萬人,是導致我國人口致死致殘的首要病因。據統計,每5人死亡中就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並呈現“兩高一低”的趨勢:發病率、死亡率逐年升高,發病年齡越來越低。

腦梗死發生後,溶栓最佳時間段應在病發後4.5小時內,取栓時間應在病發後8小時內。超過這個時間,由於動脈梗死,腦供血不足,會造成腦細胞不可逆轉地大量死亡,不僅會留下後遺症,致殘致死率也很高。

對於腦梗死患者而言,時間就是大腦,每耽誤一分鐘,腦細胞都會以百萬級的數量死亡!爲進一步提高搶救效率,腦科中心的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醫生都已提前做好準備。

確診後,神經內科醫生立即爲曹先生做溶栓、擴容等對症治療,神經外科醫生則同步做好手術取栓的準備,在溶栓後爲病人實行全麻下“急診腦血管造影術+顱內動脈取栓術”。

按相關標準,腦梗死發病後,45分鐘內溶栓、6小時內取栓在國內算是先進的。但我們可以做到40分鐘完成溶栓、3個小時完成取栓。效率遠大於國內標準。

神外一科副主任朱志剛說,由於送醫及時、搶救及時,曹先生恢復良好。

術前,病人意識不清,右側肌力爲0級;術後,病人從麻醉中醒來,意識就已經恢復,肌力也恢復到4級,10月3日能下牀行走,語言功能也在恢復中。關鍵是,術中還找到了發生腦梗的根源:左側頸動脈起始部狹窄約60%,引起狹窄的,不是常見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者夾層,而是非常罕見的頸動脈蹼。

左側頸動脈,是左腦主要供血來源。雖然血栓排除了,但只要頸動脈狹窄還在,腦梗就隨時可能再次發生!

10月15日,根據曹先生的年齡、病情等多方面考慮,腦科中心團隊爲曹先生實施了頸動脈蹼剝脫手術,以徹底排除隱患。

這是一場高難度手術,需要將左側頸動脈血流完全阻斷,再以最快的速度將頸動脈蹼剝離取出。手術操作非常考驗團隊的技術實力。最終,在團隊的默契配合之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僅用1分鐘就將頸動脈蹼剝脫,不到20分鐘就恢復了左側頸動脈的供血,隱藏在曹先生大腦中的定時“炸彈”終於徹底清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