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管局指揮中心

交通是城市的血脈,我市汽車保有量480萬輛,高居全國第二,城市交通面臨嚴峻考驗。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實施“三治一增”,一年以來,我市交管部門以提升城市交通承載力爲支撐,以發展綠色低碳交通爲牽引,深入實施科學治堵,用“以綠定行、規劃統籌、靜態提質、智慧交通”等公園城市理念,積極構建三網融合、智慧安全、高效便捷的超大城市綠色交通體系,通過智慧治堵、工程治堵、依法治堵三大路徑,全力推進“科學治堵”。讓我們首先將目光聚焦智慧治堵。

週一早高峯,車流滾滾。市民高先生駕車從東門到西門辦事,按照導航的提示,他並沒有走主幹道,而是優先選擇了中小街道,一路幾乎沒遇到擁堵,節約了不少時間。同樣是在上班路上,王先生夫婦從機場高速進城,路上遇到有車侵走應急車道,用手機拍下了視頻,通過“蓉e行”進行了舉報,花了不到2分鐘時間。

上班路上的兩個小細節,正是目前我市科學治堵工作成效的體現。高先生和王先生夫婦,也不是孤單的個例,而是輻射影響到了上百萬的駕駛員及難以數計的交通參與者。

“蓉e行”交通衆治公益聯盟平臺

我市汽車保有量480萬輛,在建地鐵里程超過400公里,佔道施工折減道路資源近20%,在如此巨大壓力下,交通擁堵指數同比下降9.15%。智慧治堵作爲科學治堵的三大路徑之一,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市交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市主動將大數據、“互聯網+”融入交通治理,以科技創新推進交通治理模式升級轉型,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智慧交通體系。

借鑑國內先進城市經驗,加快建設“城市智慧交通雲腦”、交通運行協調中心TOCC、共享單車和網約車監管平臺;聯合滴滴、西門子等開展信號配時攻堅,完成226個智慧信號燈路口改造、573個信號機聯網控制,試點路口交通延誤下降11.2%。東大街與紅星路交叉路口就是最好的例子,過街行人和左轉機動車攪在一起,導致路口通行效率嚴重下降,實施新的交通信號燈配時方案,通過智能交通系統重新調整信號燈配時,解決了行人和左轉機動車的矛盾,路口自然變得暢通起來。

交通事故在線快速處理中心

探索“互聯網+”交通治理,聯合百度地圖定製開發“成都交通實時監測與研判分析平臺”,強化政府、社會、企業等多元數據融合,實時發佈交通擁堵指數,自動生成最優出行方案,引導羣衆智慧出行。成都是首個將中小街道利用起來實施避堵方案的城市,結合百度地圖使用者反饋的大數據信息,將中小街道的監控設備以及人工巡查的共同數據,作爲出行路況的依據提供給百度,給老百姓出行提供最及時的路況信息,以便更有效率地出行。

啓用“成都交警道路交通事故在線快速處理中心”,研發“道路交通事故遠程視頻處理系統”,當事人現場滯留時間平均減少35分鐘、事故造堵比例較2017年同期下降6.15%。在發生輕微交通事故後,民警在線就可判定,減少因爲事故導致的道路擁堵。

市交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用“以綠定行、規劃統籌、靜態提質、智慧交通”等公園城市理念,積極構建三網融合、智慧安全、高效便捷的超大城市綠色交通體系,帶動城市空間格局優化,着力推動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並持續引導市民擺脫駕車依賴,積極綠色低碳出行,共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系統治理交通擁堵“城市病”,推動城市交通向現代治理轉變,實現城市交通擁堵指數、城市擁堵排名的持續下降。

一線報道

點位1

市交管局指揮中心

“最強大腦”

遇到異常擁堵自動報警

開車行駛在二環高架上,距離下個出口需要多少分鐘,抬頭一看顯示屏就知道;每天上下班,百度地圖規劃出中小街道進行避堵;經過紅綠燈路口,智慧信號燈讓路口通行效率進一步提高……在一系列動作的背後,有一個“最強大腦”——市交管局指揮中心。

10月24日,記者來到這裏一探究竟,看看“最強大腦”在指揮治堵中發揮着怎樣的作用。一走進位於二樓的指揮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大的顯示屏,顯示屏又被分成了很多小屏幕。透過屏幕,人民南路、蜀都大道、紅星路等道路的交通情況盡收眼底,同時,包括成都在內的全國主要城市的擁堵指數也實時顯示在屏幕上,屏幕前有數臺電腦,民警在電腦前緊張忙碌着。“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市交通情況暢通,如果有異常擁堵,將會自動報警。”指揮中心民警祁炳森告訴記者,通過實時數據對比,例如人民南路報警,這就表明該路段出現了問題,到底是什麼問題?通過監控或者現場民警的巡查,馬上進行覈實,立即進行處理,最多隻需要2分鐘,通過高科技的手段,提高了對路面異常情況的發現能力,第一時間化解擁堵。

記者瞭解到,依託指揮中心的實時監測與研判分析平臺,以平均車速監測、路網交通負荷研判、重點區域熱點分析、交通擁堵路段排名、異常交通分析等爲重點,宏觀把握城市交通運行態勢,微觀治理交通擁堵瓶頸,提升交通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全市所有的路況信息彙總到指揮中心,我們能第一時間將掌握的路況信息反饋給出行的市民,併爲他們支招繞行路線。”祁炳森說,例如早高峯科華中路進城方向因爲交通事故導致擁堵,在掌握這一信息後,立即通過微博、微信、交通臺、路面LED誘導屏等形式立即傳播出去,將交管部門掌握的信息讓市民知曉。還不止於此,通過大數據共享,這些信息也會爲百度地圖等掌握,然後立即爲市民規劃出中小街道繞行的方案,平臺上會彈出交警推薦,供市民選擇。這一措施盤活了閒置的路網資源,均衡路網流量,提升了路網整體運行效率。

據市交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交警聚焦打造超大城市高效能交通治理體系,搭建開放合作平臺,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智慧交通應用場景,將新技術、新設備與城市交通治理需求有機銜接,依託交通集成指揮平臺,以指揮中心爲核心,不斷深入智慧治堵。

點位2

“蓉e行”後臺

註冊人數超過200萬

市民舉報建議

後臺立即審覈查實

仔細覈實市民舉報上傳的視頻,不錯過任何細節……這是記者在市交管局15樓“蓉e行”後臺看到的一幕,每天市民舉報的違法有2000多件,以極大的熱情共建共治共享城市交通。

去年7月23日,“蓉e行”交通衆治公益聯盟平臺正式上線,推出了舉報突出交通違法、報告交通設施故障、諫言交通管理良策、主動停駛少用私車、電子警察違法處理、違法舉報調查處理、公益積分兌換、交管信息服務等衆多功能,“蓉e行”的出現,讓市民從以前的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

“截至目前,註冊人數超過204萬,綁定車輛超過86萬臺,違法舉報超過64萬筆,交通設施故障上報超過8000件,交通優化組織建議1700多件。”據市交管局負責“蓉e行”的民警劉楊傑介紹,爲了強化交通參與者的路權和規則意識,梳理出隨意變道、不按規定車道行駛、不禮讓行人等妨礙公共安全、影響通行效率的突出交通違法行爲,市民可拍下視頻進行舉報,有力地緩解了因爲交通違法導致的擁堵,受到市民的歡迎。

在緩解擁堵、鼓勵市民綠色出行上,“蓉e行”還有一個重要功能——申請停駛私家車。記者瞭解到,私家車可在“蓉e行”平臺主動申報停駛,並通過智能交通檢測設備監測停駛情況,對自覺履行停駛承諾的私家車給予積分獎勵,讓交通方式從駕車依賴向綠色低碳出行轉變。截止到2018年8月底,累計已有1.56萬輛私家車申報停駛,平均每車停駛13天,單車申請停駛時間最長達112天,累計減少十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約13噸。

交管部門通過“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的新理念,健全“人人蔘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機制,依託 “互聯網+交通衆治”新模式,推出“蓉e行”平臺,鼓勵廣大羣衆積極參與交通治理,切實維護自身通行路權,共建共治共享良好交通大環境,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羣衆參與交通治理的積極性、參與度、獲得感。有效提升了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促進了城市交通更有序、更規範,交通出行更綠色、更暢通,交通管理更便民、更惠民,助推科學治堵工作取得新成效,

我爲治堵建一言

你爲治堵多出一分力

城市就會多一分暢通

市交管局民警楊小勇:治堵離不開市民參與,“蓉e行”的成效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作爲交管部門,緩堵保暢責無旁貸,也需要更多部門,更多人蔘與進來。希望市民充分發揮積極性,無論是在上班路上遇到亂加塞插隊,還是長假出行遇到侵走應急車道,都不要認爲和自己無關 ,而是拍下視頻進行舉報,你爲治堵多出一分力,城市就會多一分暢通。

公司職員王婷:現在無論是亂用遠光燈還是違法鳴笛,都有專門的高科技電子眼進行抓拍,我覺得這種方式非常有效,通過高科技的手段,對心存僥倖的駕駛員形成一種震懾,讓他們不敢違法,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就能養成習慣,將依法出行文明出行牢記在心間。我建議在一些進出城的重要通道,例如成雙大道、蜀西路等,也能設置此類高科技電子眼,促使駕駛員養成良好的出行習慣。

本報記者 何良 攝影 劉陽 謝明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