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覺:

聽力訓練實際是聽覺功能的訓練,經常提到的聽力和聽覺能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聽力是指人耳對聲音的感知力;而聽覺能力則是指對接收到的聲音進行綜合分析、理解、記憶的能力。

聽力是先天具有的,是靠正常的聽覺器官來感知的;而聽覺能力是靠後天學習獲得的,靠正常的大腦皮層來完成的。聽力越好,聽到的聲音信息就越多,聽覺能力的發展就越快。爲聽障兒童選配適宜的助聽器,使聽力得到最佳程度的補償,是使聽覺訓練達到最佳效果的保證。通過聽力訓練,聽力不會發生改變,但聽覺能力會逐步提高。

二、聽覺發展的階段:

聽覺對聲音的認識是有規律的。可以分爲幾個階段:聽覺察知、聽覺注意、聽覺定位、聽覺辨別、聽覺記憶、聽覺選擇和聽覺反饋等。它們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最後形成聽覺概念,並能對聲音信息做了正確的行爲反應,最終學會用語言進行交往。聾兒的聽力訓練,都必然要經過以上幾個階段,實際就是一個對聲音的反覆認識、辨別、記憶、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無論孩子的訓練了解聲音的意義,注意到聲音的存在,做到這些,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家長在短時間內往往看不到孩子的明顯反應變化,從而懷疑助聽器的作用,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實際上,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家長遲早會看到孩子的進步。

三、聽力損失的年齡:

一般來說,耳聾發生越早、程度越重、聽力語言訓練的難度就越大。嬰幼兒時期,40dB左右的聽力損失足以推遲語言的發展;聽力損失70dB時就會嚴重影響語言的發展。但無論聽力損失是40dB還是70dB,若不給予重視,不及時戴上助聽器加以訓練,都會導致認知障礙、交流障礙、社會適應障礙等。耳聾發生在7歲以後(語後聾),多數可以保留語言。

嬰幼兒時期是身體、大腦迅速發育的時期。聽覺神經傳導通路的發育在兩歲左右最爲顯著。語言的發育也是如此,出生後6個月開始喃語,1歲時開始說單字,2歲時會一些詞彙,幼兒期達高峯。7歲以前是建立語言信號系統最佳時期,如果聾兒錯過了這個時期,康復訓練的成功率就會大大降低。

四、早期配戴助聽器:

儘早配戴適宜的助聽器,充分利用殘餘聽力,使聽覺功能的發展同聾兒的的心理、身體發展同步是非常重要的。

1、必須配戴助聽器:

對絕大多數神經性耳聾的人,目前還沒有其它方法(包括藥物、手術、鍼灸、氣功等)

能使聽力恢復,大量事實證明,配戴助聽器進行聽力語言訓練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一旦確診耳聾,即使聽力損失程度一時難以測準,都應儘早配戴,在訓練過程中再反覆測試。即使被認爲“全聾”的兒童,也只表示他對聽力檢測儀器的聲音不感應,我們仍主張配戴特大功率的助聽器,給予必要的聲音刺激。藉助助聽器來補償喪失的聽力,同時進行學習、訓練、交往,這是聽覺語言康復的必要手段。

2、提倡雙耳配戴助聽器:

雙耳配戴助聽器可使左右耳分別獲得適宜的聲音刺激和滿意的補償,對聽覺語言訓練是十分必要的。由於雙耳效應,響度增大,可以增強在噪音環境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可以增加聲音刺激的立體感,有利於空間定位,特別是左右方向的確立。因此,聾兒應大力提倡雙耳配戴助聽器。

3、助聽器配戴的指導:

聾兒由於語言障礙,難以表達戴上助聽器的效果,應當給予必要的指導和監測。

(1)讓聾兒儘快喜歡配戴:開始,每天分數次戴助聽器,每次不超過15分鐘,以後每次增加時間,幾周後,聾兒就可以全天戴了。如果聾兒完全拒絕,不要強行他戴,可以先戴上耳模試試,或讓周圍的兒童戴上示範給他看,要循序漸進。只要孩子戴上助聽器,周圍的人應熱情鼓勵。實際上,孩子戴上助聽器,體會出助聽器的好處,就一刻也不願摘下。

(2)建立聽的習慣:由於聲音都代表一定的意義,要使聾兒理解這些意義,就必須讓他經常接觸聲音。當一個孩子被診斷爲聽力障礙、開始配上助聽器、接受訓練的那一天起,聲音對他來說,就像新生兒聽到自己的第一聲啼哭一樣,他需要時間來學習聽聲音,來適應聲音。然後他才慢慢的可以模仿聲音,瞭解聲音所代表的意義,進而學習使用語言,所以對待一個聽力障礙兒童,不管他接受訓練時,實足年齡有多少,作爲家長都要像對待新生兒般的來看待他,家長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讓他聽!聽!聽!提醒他配合視覺、觸覺去聽!把聽聲音的習慣建立起來。不僅是聽周圍環境中的樂音和噪音,更重要的是聽人類的聲音—語言,也就是家長要不斷地說!說!說!說給他聽!

(3)定期檢查,保證助聽器的最佳效果:每天給孩子戴上助聽器前,都要檢查一下電池是否有電、聲音是否正常、耳模聲管是否通暢;有條件的地方,應3至6月請專業人員測試一次助聽器的性能;助聽器沒有使用時,應將電池取出,以免電池漏液、潮溼損害機件。

五、聽覺訓練:

1. 聽覺訓練的要點

(1) 聽能訓練需要耐心與信心,還需要長久時間,往往要好幾年的訓練才能看出真正的效果,家長一定要保持信心,這點非常重要。

(2) 聽能訓練最好是每天、多次數、短時間,在有趣、多變、簡單易做的遊戲中,讓孩子高高興興的接受訓練。

(3) 聽能訓練不只是僅被安排在特殊的、有預先準備的時間段內,應隨時滲入到其它活動內,使孩子的聽覺跟視覺一樣,經常發揮高度的效用。

(4)不應急於求成,不可勉強孩子聽聲音,應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滲入訓練。

2.訓練綱要

初級:開始配戴助聽器,感受聲音的存在。

(1)聽環境中的自然音:

日常生活中聲音種類很多,如各種樂器聲(鼓、鈴、喇叭、笛子、琴等)、交通工具聲(汽車、火車、警車、救護車等)、動物叫聲(狗、貓、雞、鳥等)、家裏的聲音(門鈴、鬧鐘、電視機、洗衣機等)、風雨雷電聲、人聲(語言、咳嗽、哭、笑等)。

(2)分辨有無聲音,並能有所反應:

辨別力是高一層次的能力,可以配合視覺和觸覺做練習,如聽到鼓聲開跑,鼓聲一停就搶椅子等遊戲。這也爲孩子進一步做聽力檢測打好了基礎。

中級:分辨各種聲音及少量詞句,建立聲音是有意義的概念。

A:分辨不同種類的聲音。

B:分辨聲音的長短。

C:分辨聲音的次數、快慢。

D:分辨聲音的方向、強弱、高低。

高級:分辨常用的詞句

當聾兒具備一定的對聲音的覺察力和辨別力之後,可以進一步幫助他提高對語音的理解與認識,而不是一戴上助聽器就去教孩子發音說話。詞語的聽力訓練應與發音、讀話、說話訓練相互配合。先單字辨別,一個字對應一個物體或動作,讓孩子理解音-義-字的關聯,逐步擴大常用詞句的辨別範圍,如食物名稱、日用品、身體各部位名稱、教室裏的物品、顏色、數目、常用短句等等。

總之,一個兒童若聽覺有了障礙,就不能通過正常的途徑獲得外在的信息、知識,無法像普通人一樣學習語言與說話,因而產生交流溝通障礙,難以適應社會生活。要解決聽覺障礙者的問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解決語言溝通的問題。剛剛接受訓練的孩子,訓練的重點是喚醒聽覺、學習發音、進行大量語言刺激,建立語言交往意識。在此我們僅就聽力訓練方面給予一些指導,實際上聾兒的康復訓練還包括髮音訓練、認知訓練、語言訓練、讀脣訓練等等,還需要許多方面的協助,包括家長、聽力學家、醫師、教師等共同努力。聾兒的訓練過程是漫長的,挫折絕對難免,重要的是不要氣餒,不要放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