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中組部原祕書長何載:平反冤假錯案,是一項偉大工程

“平反冤假錯案,是我們黨的一項偉大工程。這說明我們黨有膽識、勇氣、魄力和能力,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近日,百歲老人何載接受“政事兒”獨家專訪,談起40多年前平反冤假錯案時,依舊情緒激動。

何載原名容恭,1919年11月生於甘肅成縣,今年整100歲了。在革命年代,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何載,意思是願爲黨和人民的事業奮力拉車、負重前行。1936年他參加革命,1938年2月入黨,曾在中央西北局工作,1950年先後任中央政祕室祕書、中辦祕書室副主任、主任,兼中南海總支書記。1958年至1979年,他被下放到農村,參加勞動21年。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後,百廢待興,人民期盼着撥亂反正。次年,中央決定胡耀邦任中組部部長,主持冤假錯案的平反。隨後,何載被調往中組部,任祕書長兼幹部審查局局長,具體負責平反冤假錯案。

這項工作非常複雜,影響面大。自己雖蒙冤了21年,但何載沒有抱怨,堅持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不斷提出許多具有指導性的意見建議。他還組織制定了檢查驗收標準,使一些漏掉的和平反不徹底的問題得到解決。對於申訴案件,何載親自調看檔案材料,多次向省裏瞭解情況,反覆修改審查報告。

1995年退休後,年過七旬的何載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扶貧事業上,與其他老同志一起籌集社會力量,舉辦中西部地區幹部培訓班,首創並實施“東西部互助和幹部交流”扶貧方式,探索對口援藏援疆。這些舉措得到中央採納,並沿用至今。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何載“改革先鋒”稱號。他被評價爲落實幹部政策、平反冤假錯案的執行者,爲廣大幹部投身改革開放熱潮創造了條件、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爲了這次採訪,何載提前幾天就做準備,有些細節記不清楚,他特意在紙上寫下提綱。談起這兩件傾注其很多身心感情的工作,何載說,“我只是做了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的本職工作。總的來說,我是幸運的,只是我蒙受黨和人民哺育的多而貢獻的少。”

談冤假錯案平反

“至關重要時刻,鄧小平適時提出‘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

政事兒:當時平反冤假錯案,具體有哪些阻礙?

何載: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百廢待興。人民期盼着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平反冤假錯案。

“撥亂反正”這四個字,包含着多少沉重的內容啊!真是征途險惡困難重重。當時,“兩個凡是”是最大的攔路虎,“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矢志不渝地遵循。”到底有多少冤案,誰也說不清楚,胡耀邦剛到中組部就說,“積案如山,步履維艱。”他到任的第一個月,就收到來信一萬多件,兩個月後,就有兩麻袋。每天在組織部門前申訴的人排長隊,還有人到他家裏去申訴。

另外,平反冤假錯案還受到官僚主義和派性的嚴重干擾。有的領導幹部不催不辦,催而不辦;既不從命,又不受命。有的黨委組織和政府部門給屬於本派的人“好說、好辦”,不是本派的人“頂着不辦”。

政事兒:突破口是如何打開的?

何載:在至關重要的時刻,鄧小平同志挺身而出,適時提出了“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對毛澤東說的話要正確對待,不能把這一時期說的放到那一時期。這打破了“兩個凡是”的禁區,爲撥亂反正奠定了大方向,斷掉了“攔路虎”。鄧小平還提出了“宜粗不宜細、宜寬不宜嚴、宜快不宜慢”等幾個原則。

根據鄧小平的指示,胡耀邦提出要全黨辦案,還提出了“兩個不管”:“經過對實際情況的調查覈實,分析研究,對不實之詞不正確的結論和處理,不管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搞的;不管哪級組織,什麼人定的、批的,都要實事求是地改正過來。”這把人們頭上的緊箍咒打破了,爲平反冤假錯案打開了道路。

政事兒:具體來說,還採取了哪些措施?           

何載:一是請鄧穎超、蔡暢等四十多名老同志出山,組織“洽談組”,受理被迫害幹部的申訴,接老同志回京治病。這些老同志對黨忠心耿耿,對同志情感深厚。他們熱情接待來訪同志,悉心傾聽他們的申訴,細心幫助解決問題,使來訪的人感到親切和溫暖,形成“有事可去談,有話可去講,有要求可去提”,改變了“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談、事難辦”的歪風邪氣,使組織部變成了“黨員之家”“幹部之家”,許多同志感慨萬千。

二是舉辦疑難案例研討會,和從事平反工作的幹部一起分析疑案,研究難案及解決辦法。這種“會診”辦法,不但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排除了阻力,還爲中組部制定了“關於善始善終落實政策”的五條標準,對全面落實幹部政策起到了推動作用。

三是成立分配工作小組,送上門去落實政策。當時文藝界案子很多,胡耀邦就派人到文藝界坐鎮,上門服務,當場瞭解情況、調查研究,給予平反。

四是在積重如山的冤假錯案中,先從改正右派開始。重大案件中選擇了從王其梅案開始。王是所謂“六十一人叛逃集團案”成員之一,平反條件成熟。他的問題解決後,推翻“六十一人叛逃集團案”不實之詞就迎刃而解,緊接着劉少奇、彭德懷、陶鑄、丁玲等同志的問題也獲得平反。

五是組織大批幹部參加這一工作。我有幸被調去先在改正右派辦公室,後任幹審局長,以後任祕書長兼任幹審局長,專門負責落實政策,直到完成任務。

談“實事求是”

“對個人來說是道德問題,對我們黨來說是一切工作的基礎”

政事兒:這項工作很龐大也很複雜,您着急嗎?

何載:平反冤假錯案,影響面大、牽涉人多、案情繁雜,我們很着急、壓力也很大。我自己蒙冤了21年,我特別能理解這些申訴同志所受的委屈和盼望平反的急切心情,我與他們感同身受。那段時間,面對雪片似的信件,我們夜以繼日處理,每天喫住基本都在辦公室,沒下過樓。

政事兒:在落實幹部政策時,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您如何看這個問題?

何載:實事求是,對個人來說是道德問題,對我們黨來說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我們黨羣衆路線的根基裏面就蘊含着實事求是的精神,沒有實事求是就談不上具備調查研究的方法,更談不上給羣衆辦實事。幹任何工作能不能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能不能實事求是。

平反冤假錯案這項工作非常複雜,影響面大。必須堅持把實事求是貫徹到工作全過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全面地歷史地看待幹部,以事實爲依據,以黨的原則爲準繩,做到是非清楚、功過分明,使各個歷史時期各種錯綜複雜的案件得到合情合理的處理,真正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政事兒:您對胡耀邦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何載:胡耀邦同志爲了組織部變成“黨員之家”“幹部之家”,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除上班時間在組織部接待來訪羣衆外,他還在家中接待。回家時,還有兩站路他就棄車步行,和要找他的人邊走邊談,一同到家。

政事兒:談談您對這項工作的理解。

這是我們全黨參與的一項偉大工程,總設計師是鄧小平同志,貫徹執行的是胡耀邦同志。全國有60萬幹部參與了此項工作,從1978年到1984年在全國範圍內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兩百多萬人,複查和糾正“文化大革命”前歷史遺留案件也有幾百萬件。

這說明問題的嚴重性,也說明只有我們黨纔有這個膽識、勇氣、魄力和能力,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爲大批幹部伸張正義,解放了幹部,爲中國改革開放掃清了障礙。這批人中很多人很勇敢,投身改革開放浪潮,有的擔任了省委書記、省長,大膽作爲,對改革開放起了推動作用,維護了中國社會持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是一種歷史性貢獻。

談參與扶貧

“扶貧過程也是解放幹部思想的過程,提高他們對改革開放的認識”

政事兒:退休後您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是什麼緣由?

何載: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從小與農民有着深厚感情。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是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農村還有2.5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國家除用行政力量大力扶貧外,還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我覺得我們老同志也需要行動起來做些事情。在一些老同志建議下,我們組織成立了中國扶貧基金會,李先念任名譽會長,項南任會長,林乎加任顧問,我後來任常務副會長。

政事兒:基金會是如何開展工作的?

何載:當時的扶貧和現在很不一樣。最開始基金會籌到錢後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當地人沒有脫貧的志向。在甘肅定西,常年乾旱,喫不上水,我們動員村民搬到有水的地方。但村民說“我爺爺、父親都住在這裏,我不搬,寧肯窮也不搬。”所以,我們提出口號“扶貧先扶志”,把志向端正了。

隨着扶貧工作深入,沂蒙山區人民提出了強烈要求:“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乾部”。在這種觀點啓發下,我和項南等同志就商定在先進地區和滯後地區間組織實行幹部交流。經請示、呼籲、奔波、商談,決定先從蘇南和陝南32個縣開始,每縣派出2人。爲了揚長補短,規定江蘇幹部去陝南任正職書記,陝南幹部去江蘇任副職。

政事兒:也就是說,扶貧過程也是解放思想的過程?

何載:對。扶貧工作我們抓住“牛鼻子”,就是解放幹部思想,提高對改革開放的認識。陝南的幹部到蘇南去後,在實踐中學習沿海城市先進經驗,解放思想。蘇南的幹部到了陝南,帶新思維、新做法,對當地幹部是一種震撼。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政事兒:有哪些不足之處?

何載:一個很大缺點是不懂得“等價交換”。幹部交流要雙方互利,當時我們還沒有這個想法,只是由發達地區幫扶貧困地區,單方面輸出,長期下去肯定不行。後來總結經驗,我們推動上海與雲南、天津與甘肅、福建與貴州等省市幹部交流,互相引進項目,培養幹部,互相促進、取長補短地發展經濟,這也爲後來對口支援新疆、西藏提供了參考。

政事兒:你們舉辦扶貧培訓班也是一種創新,留下了哪些經驗?

何載:幹部交流激發了勞動模範的積極性,江蘇吳仁寶、秦振華率先提出“先富幫後富”、“一個地方富了不算富,全民富了纔算富”的思想,願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幹部和人才。

基金會就抓住機會,鼓勵吳仁寶、秦振華、魯冠球等勞模,爲貧困地區舉辦培訓班。勞模辦的培訓班意義特殊、效果顯著,培訓針對性強,教學內容切合實際,也加強了勞模對貧困地區的瞭解和友情。此外,這些勞模還到窮困地區辦企業,帶去新項目和先進做法,極大刺激了當地經濟發展。

第一個扶貧培訓班就由江蘇華西村開始,由華西村出資、出人、出場地,培訓班最大特點是重實踐、重參觀、重自由討論,形式靈活。從1993年到1995年,先後辦了125期,累計爲貧困地區培訓了31800人。

政事兒:您認爲當時扶貧工作有哪些特點?

何載:從1992年到2000年這8年時間,我與一批鬥志彌堅的老領導、老同志一起,帶着中青年同志,深入18個貧困山區、500多個貧困縣,走訪了2000多個山村、幾千戶貧困人家。扶貧基金會共籌措、投入數億元,累計實施扶貧項目200項,直接幫助200多萬貧困人口走上自力更生、持續發展脫貧之路。

在長期實踐中,我總結出扶貧工作有三個特點:一是長期性、系統性,這項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有時代性,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任務,九十年代初期是轉變觀念,現在我們提倡精準扶貧;三是有社會性,扶貧需要社會力量大力支持。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我相信,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努力下,這個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