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春官· 小余伯》記載:“辨廟祧之昭穆。”這裏的“昭穆”即宗廟制度,規定着祠堂宗廟神主牌的擺放次序。具體說來,就是“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爲昭,子爲穆”。在墓地的葬位選擇上,同樣基於這種原則。如下圖所示。

違逆祖訓的道光帝

道光帝駕崩後,葬於清西陵中的慕陵,但乾隆帝生前就曾反覆叮嚀:“子孫斷不可於他處另卜吉地”。道光帝肯定知道這一點,可他爲何不顧乾隆帝“昭穆相建”的敕諭,硬要違背祖制葬在清西陵呢?究竟是大逆不道,還是另有隱情呢?

帝王最後的榮耀

千百年來,帝王將相爲了長生不死,不斷追尋長生不老之藥,最著名的當然是秦始皇,還留下了“徐福東渡”的傳說。當他們發現“煉丹求仙”沒有作用時,又開始把目標對準了陵墓的修建。畢竟人生短短數十載,眼睛一睜一閉就過去了,死後卻要在地下長眠千年。

因此,帝王登基之後乾的第一件大事,通常是爲自己的陵墓選址。帝陵不同於常人,規模浩大空前,動輒徵召民工數十萬,耗時數十年,花費更是驚人。所以,帝陵一旦開土動工,就“開弓沒有回頭箭”。但是,修帝陵最怕看到一個東西,那就是“石母”,一旦遇到了它,那就意味着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將付之東流。

什麼是“石母”

所謂“石母”乃“水之精石”,在地下水中待了千萬年,吸收天地之靈氣而成。一旦出現“石母”,周圍必定有水存在。由於“石母”深埋地底,往往是陵墓即將完工時纔會被發現,爲了防止地下水倒灌陵墓之中,只能重新選址建陵,這就意味着之前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全部白白浪費掉了。所以帝陵的修建,最怕遇見“石母”。

倒黴的道光?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帝陵遇到“石母”呢?還真有,就是上文提到的道光。1821年,道光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在東陵吉地爲自己修建寶華峪,歷時6年建成。1827年9月,早已去世的孝穆成皇后,被遷入東陵寶華峪。誰知沒過多久,皇陵竟然出了個大紕漏:地下水湧進了地宮,堂堂一國皇后的棺槨竟泡在水中。

道光帝勃然大怒,下令將已經建好的陵墓拆除,並責令朝廷大員另選墓址,最終在龍泉峪找到一處“龍氣旺盛”之地,由寵臣穆彰阿主持,爲自己修建了慕陵。但是,一向以“節儉”著稱的道光帝,難道真會因爲地宮漏水,就耗費兩年另行選址,並花費240萬兩白銀爲自己重修帝陵嗎?這位穿着帶補丁的褲子上朝的皇帝,爲何鋪張的連慈禧太后都自嘆不如呢?

道光帝的小九九

其實,道光帝違逆祖制、耗費巨資修建慕陵,心裏有着自己小九九,從他寫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他內心真實地想法。在龍泉峪隆恩殿前,刻着道光帝的兩首詩,其中有這樣兩句:“鬱郁山川通王氣,哀哀考妣近陵區”、“東望珠阜瞻依近,罔極恩慈戀慕縈。”翻譯成白話,就是:“我的陵墓不僅風水好,而且還靠近父親的陵墓,這樣我就能時常感念父母的恩德了。”

透過現象看本質,道光帝之所以如此大逆不道,就是因爲龍泉峪靠近昌陵,而這裏是他父母的陵寢,了卻了他“子隨父葬”的心願。關於這一點,他曾毫不忌諱的跟咸豐帝提起過。

當然,爲了證明自己改遷帝陵是合理的,道光帝還曾說過:“勿謂重勞宜改卜,龍泉想是待於吾。”意思是,別說我遷陵是勞民傷財,龍泉峪那是上天賜給我的,天命不可違。在天命面前,只好對不起祖宗,你們其他人就別廢話了。

小結

在我們印象中,道光屬於勤儉的皇帝,但從修建皇陵這件事來看,他所謂的“愛惜民力”、“恪遵成憲”,並非發自內心的想法。侵略者都打進國門了,他還爲了一己私慾,耗費國家大量財力,爲自己尋找了一處風水更好的龍泉峪,至於花了多少錢,他心裏壓根不在乎。至於所謂的“節儉”,不過是一張“畫皮”而已,你們認爲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