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傳統醫療技術和西醫不同,主要以傳統的經驗總結爲主,而清朝又是我國最後一個王朝,積累了歷朝歷代最多的醫療經驗,加上西方醫療技術的引進,中國新生兒的死亡率也有所降低,病人被治癒的幾率也大大增加,客觀上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中國一直是農耕文明,種植天賦都刻到骨子裏了,但以前的主要糧食作物無非是五穀,產量不足以養活大量人口,所以人口數量一直被限制在億以下。

中國從殷墟時代開始,就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國,但要說哪個朝代人口數量最多,肯定非清朝莫屬。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人口約爲4.3億人,佔全世界人口總量的34%。縱觀歷朝歷代,漢朝人口最多時也就6千萬左右,唐朝的人口巔峯剛過8千萬,明朝人口數量爭議較多,《明實錄》的記載約爲7千2百萬。那麼問題來了,明朝末年才7千多萬人,怎麼才過了100多年,人口就暴增3億多人呢,3點原因告訴你。

第一:高產農作物的引進。無論亂世還是盛世,糧食總是直接跟人口成正比的。中國一直是農耕文明,種植天賦都刻到骨子裏了,但以前的主要糧食作物無非是五穀,產量不足以養活大量人口,所以人口數量一直被限制在億以下。到了明朝中後期,爲了解決財政危機解除海禁,產自於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花生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並且得到迅速普及。

這些源自美洲的農作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適應性強,產量大。另外,水稻的一年兩熟或者三熟,讓大米的產量暴增。糧食的大量增加,解決了人口增長的最大一條限制。

第二:廢除人口稅。自古以來,壓在農民身上最沉重的負擔,就是土地稅和人頭稅,這種延續千年的稅收政策,效率很高,但是極不公平。佔有大量財富的地主階級,交的稅卻和貧農一樣多,這就造成了“富者良田千頃,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的局面,貧富差距極端擴大。

到了康熙時期,清政府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取消了新生人口的人頭稅;雍正在位時,又實行“攤丁入畝”的政策,將人頭稅取消,同時放寬了戶籍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人口的增長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三:醫療水平的進步。我國的傳統醫療技術和西醫不同,主要以傳統的經驗總結爲主,而清朝又是我國最後一個王朝,積累了歷朝歷代最多的醫療經驗,加上西方醫療技術的引進,中國新生兒的死亡率也有所降低,病人被治癒的幾率也大大增加,客觀上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令人遺憾的是,清政府卻在工業革命的大潮面前,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最終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一個佔有世界1/3人口的大清帝國,竟然被西方“蠻夷”欺辱了一個世紀,實在是令人痛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