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元俗稱銅板,是清末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銅元是我國近代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銅元誕生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是我國錢幣史上稱謂“機制幣”的開始。銅元中間無孔,系仿照香港銅輔幣鑄造而成的;因此外觀與歷代的方孔銅錢不同。銅元的誕生,標誌着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古錢幣鑑定出手156378-47680產的新階段。

銅元收藏必然面對的難題是鑑定,,讓人防不勝防,稍不留意就會上當受騙。在近30年的銅元收藏中總結出來的辨僞經驗有三條:

一、看包漿 銅元經過近百年的時間,表面上形成了一層氧化層,俗稱包漿。真品銅元的包漿一般細密均勻、顏色柔和,且大都有流通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磨痕。僞品銅元的人爲包 漿則顏色不正、深淺不一,給人一種刺目感,尤其是幣邊處,因面積小,附着力差,包漿更難僞造,因而大都與幣麪包漿差別明顯。

二、看工藝 銅元屬機制幣,是雕模後經機器衝壓而成。因而圖文清晰,線條精細流暢,技術含量較高,較難僞造。一些僞造者條件有限,就採用翻沙法僞造。翻沙法與機制法是 有本質區別的,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翻沙工藝會產生細小的沙眼,雖經打磨拋光,但在放大鏡下還是會露出馬腳。初涉銅元收藏市場的人,最好隨身攜帶一把好的放大 鏡。

三、看改痕 即辨別銅元是否被人動過手腳。要特別注意一些有相近普通版別的稀見銅元,這類銅元經常被造假者動手術改造。一般改造過的地方留有打磨痕跡、銅質不同、包漿 不同、與鄰近字高低不同等特徵。只要細心,些類情況不難辨別。另外,還可從形制、大小、輕重、文字、圖案、銅質等方面來辨僞。

四、看鑄造幣材,如“大清銅幣”中心寧字二十文、奉天光緒銅元等黃銅質居多,紅銅元反而少見。此外,民間私鑄的銅元也多爲黃銅質。鑄造整齊精美、色澤潤白如銀的白銅幣以及鉛質銅元則多屬於樣幣性質,難得一見。

五、看是否有齒邊,一般情況下,銅元側面是沒有任何紋飾的光邊,軋有齒邊的銅元絕大多數屬於樣幣性質值得收藏。

六、看面值大小,銅元面值有很多,其中以當十文銅元最爲常見,而當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面值銅元都值得留意。“光緒元寶”四川當三十文銅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間習慣,旋鑄旋廢。

七、是注意品相外觀。品相是藏品的生命,銅元也一樣。由於銅元是機器壓製的,圖案細微精緻,但線條比較淺,很容易磨損,特別是凸出的部分更是容易磨損,很難找到完美無損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