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说流传最广,虽然文字不多,但是记载了团时根的几个要素,一是他是乾隆时期人,二是以写意人物见长,三是笔法有干笔特点。团时根的生平事迹和绘画风格在史料文献里记载极少,仅仅在《春草堂笔记》和《扬州画舫录》中记有寥寥数语。

清代中期,中国的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画家团体,后人称为“扬州八怪”,他们一改清初四王吴恽传统的摹古画风,上承八大、石涛,以直抒胸臆为境界,不拘成法,以画寄情。在当时的扬州除了扬州八怪之外,还聚集着许多意趣各异的画家,仅仅在《扬州画苑录》里就记载了清代扬州画家共557人,他们以扬州人为主,其余或是扬州周围县市的文人,或是长期生活流寓在扬州的外乡人。他们由于所处的阶层不同,个人审美的情趣各异,绘画的风格和意境也就相去甚远,其中毗邻扬州的泰州人团时根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名头虽然不大,但是绘画很有自己的特色,前人对扬州八怪诸家都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对于扬州画派中的一些小名头画家由于一些原因重视不够,所以团时根绘画的探究对研究清代扬州地区画家有积极的意义。

团时根 牧马图

团时根的生平事迹和绘画风格在史料文献里记载极少,仅仅在《春草堂笔记》和《扬州画舫录》中记有寥寥数语。《春草堂笔记》中云:“江苏泰州人,工写意人物,乾隆年间,曾随某将军赴西藏,尝画一册,纯有干笔写边塞光景。山城夜角,羽檄飞骑,各肖其态。”此说流传最广,虽然文字不多,但是记载了团时根的几个要素,一是他是乾隆时期人,二是以写意人物见长,三是笔法有干笔特点。至于他曾经去过西藏一事,因为只是孤例,所以无从考证。《春草堂笔记》一书作者不详,应是清代中期一本画史著作。与它相比较,《扬州画舫录》的名声响多了,它是乾隆年间江苏仪征人李斗所写的一部笔记集,是研究扬州画派的重要著作,书中记载了扬州一地乾隆时期的园亭奇观、风土人物等乡土资料,有很大的史料价值。但是它所记载的团时根有关文字更加简单,只是说“团时根、宫国苞、李顽石并泰州人,俱工诗画”。

团时根 行路图

有关团时根的情况在泰州人夏荃的《退庵笔记》中记载得最为详尽,从泰州团氏家族情况记载来看,其前后历经数代,先居住镇江,后北迁仪征,再徙居泰州。而最初徙居泰州的是团时根的祖父同春公,自此以后泰州一脉出了许多地方名人,而以其中几人最为有名,一是团时根的大伯父团鸿,字云蔚,廪贡生。博学,工诗文。常游京师,公卿争招致之,著有《滇黔游草》《燕游草》《练光草堂诗文集》。二是团鸿的孙子,团时根的叔伯侄儿团升,《泰州著述考》记载团升“康熙丙子训导,善教士子,年88而终”,他在当时的文士圈中交游颇广,和吴敬梓、郑板桥关系不错。从他乾隆四十六年为泰州所写《重修光孝寺碑记》来推测,他年龄略小于郑板桥而长于吴敬梓。郑板桥有《题团冠霞画山楼》诗:“竖幅横波总画山,满楼空翠滴烟环。明朝买棹清江上,却在君家图画间。”可见团升绘画的高明。吴敬梓有《高阳台》词送给团升,序中说:

团时根 牧牛图

“真州客舍晤团冠霞,以江宾谷手手并新词见示,倚声奉答。”他有《画山楼诗集》和《画山楼文集》,现都已经不存,今天我们只能读到他的零星篇章。还有一人是团升的叔伯侄子团维镛,他字蕉墩、椒灯,是乾隆三十六年的副榜。有《小画山楼房诗钞》行世,袁枚为其诗集写序。

团时根 送鱼图

团氏诸人中会画画的不止一人,像上面所说的团升就是,但专门以绘画为生的只有团时根一人,文中说“为春五子,季时根,字协中,以画名……时翁画笔,力摹云林,虽气力不厚,而扫尽尘氛,居然作手,亦诸团之亚也。其缣楮流传最多,闻西人多出善价购之,近亦不多觏矣。”这段文字带给我们许多重要信息,由此我们知道团时根字协中,绘画风格宗元代倪瓒而气力不及,与《春草堂笔记》所载用干笔之法相呼应。团时根的作品流传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大博物馆的收藏寥寥无几,主要有山东旅顺博物馆藏《松下煮羹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戏蟾图轴》《山水十二册》,江苏各大博物馆收藏稍多,如江苏海安市博物馆藏《人物横披》、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博物馆藏《钟馗图》、江苏南通博物苑藏《渔父图轴》《采芝图轴》、江苏泰州市博物馆藏《仿古册页》、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博物馆藏《登舟远行图》等。

团时根 打渔图

由上可见其流传作品创造年代多在乾隆初期和中期,此时应是他绘画的成熟时期,题材多以人物为主。

团时根 山行图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8期《清代扬州画派团时根绘画赏析》

作者:解立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