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流逝的歲月掩埋了歷史的塵埃,時光穿越了一個又一個時代,我們不僅感嘆人生的匆忙和生命的短暫,縱觀每個人的一生足跡,留於後世的又能有幾片深刻的記憶,活着與離去的價值,又是否值得令人懷念和惋惜。

如果非要尋找一個滿意的答案,那麼就請到新疆的喀什古城來,一定要在喀什古城裏迷宮般的古民居之間靜靜地走一走,親自體驗一下什麼是心靈上的震撼和慰藉,什麼是歷史遺留和傳承的一種文化精神。

漫步於縱橫交錯的土黃色房屋中間彎彎曲曲的小道,感覺時光在這裏靜止,四季在這裏變得柔軟而緩慢,那種空靈一樣的心境,被悠長的歲月帶進了歷史的深層。

如今,喀什古城的民居,大多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存在,有的瀕臨坍塌,有的經過改造和修繕,還有的可以完好地擋風遮雨。數百年來,蝸居在這裏的人們,以屬於自己的獨有生活方式,一直維持着子孫後代的延續。

作爲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和漢唐四大文明的交匯地,喀什古城以漢唐時期的古疏勒城廓爲基石,以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爲延伸,經過千年來的歷史傳承和文化融合,便形成了本民族的一種地域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範疇。

走進喀什古城裏的大街小巷,如果不是一名專家或學者,那麼就不會留意這些大大小小的土建築。

普通的眼光,只能看到它的外表破舊和衰敗,深邃的目光,才能從表象洞察到它的深層和生命,也唯有內心細緻的人,才能真正地讀懂和觸及到,這些土色房子被賦予的歷史意義和使命。

探訪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我們《遇見新疆的你》攝製組從挖掘文化旅遊的角度出發,時刻保持着小心翼翼的態度,一點一點地深入那些隱藏在古民居深處的歷史。

我們不敢打攪居住在這裏的人們,只能在土牆根下徘徊和感受,並一遍又一遍地撫摸,那些時光久遠的土牆和古舊的門窗,去切膚地感受那些保存在厚重土坯中間的靈魂。

每天早晨,喀什古城都會迎來紛沓而至的遊客,他們只是好奇這裏的民族風俗人情,陶醉於把自己的足跡留在相機裏,而卻忽視了對文化歷史的體會和探究。當他們匆匆離去的瞬間,不知是否能聽到身後,喀什古城對他們發出的深深嘆息。

這次探訪,作爲土生土長的新疆人,我們懷着對家鄉的一種特殊的情愫,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化歷史對新時代發展的重要性,也深深地體會到文化旅遊對新疆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因爲,這種多元一體的文化元素,不僅承載着喀什古城厚重的歷史,還肩負着見證和傳承新疆歷史文化的重任。

我們從喀什古城東門走進闊納代爾瓦扎路,映入眼簾的是路兩邊各有兩對巨大的長頸銅壺,一對是鏽跡斑斑的黃銅,一對是鋥亮的紅銅。它們的高度分別達三米至五米之間,壺蓋是一朵蓮花,細長的壺頸就像一隻鶴的脖子,壺嘴的形狀就是丹頂鶴的頭部,銅壺後面的把子還捲起來一朵蓮花。

據考古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銅器冶煉的文明,其歷史可以上溯到六千七百年前左右,青銅冶煉也可以追溯到5千年前。比如河南、陝西、甘肅等很多省份都曾出土過珍貴的銅器。

漢唐時期,銅器冶煉技術傳入西域,當時的王公貴族家庭盛行使用銅器用具,一般的老百姓家裏是用不起銅器的。西域在銅壺的製作技術上,巧妙地融入了佛教的蓮花和中原的鶴等文化元素,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性文化。如今,這種銅器已被千家萬戶所使用,並很早就出現了製作和銷售銅器的店鋪,這在喀什古城隨處可見,由此體現了古印度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西域的融合和發展。

街道兩邊的土黃色房屋,大多是兩層或三層,且好多都是後修繕和改造的,從房屋的木門和窗戶的新舊程度可以明顯地分辨出來。那些門和窗戶的木刻或圖案,完全是對東西文化的一種傳承和象徵。

爲找到更古老的特色民居見證歷史,我們鑽進左邊一條小巷子裏,發現每棟土房子的建築形狀各不相同,還有門的方向也沒有講究,全是依地勢和位置的大小而建,就連每條巷子的寬窄、長短、彎曲等都是不相同的。有的一條巷子突然就分成了兩條,有的巷子猛然在一家民居的牆壁形成了九十度的拐角,還有的巷子從陰暗的房屋下穿過,讓人彷彿覺得自己瞬間穿越到了另外一個時空。

喀什古城高臺民居泥雕製作專家王志民告訴我們,他說喀什古城高臺民居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城,不僅具有滄桑和厚重的感覺,還繼承了古疏勒城廓的戰略意義。儘管隨着歷史的發展,疏勒城廓最終消失在時光的長河裏,但是本地居民卻仍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了,祖先爲適應外來侵襲而佈置的建築格局,真正體現了古代西域建築文化的歷史,對於現代的建築學來說,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我們發現,每條巷子裏地面上鋪着的磚塊,如果是橫着鋪的,前面就是死衚衕,如果是用箭頭鋪的,前面就是一條大路的出口,只要順着地磚的暗示行進,根本就不用害怕迷失方向。可以想象在古代西域,假如攻破城池的外來敵兵闖入密密麻麻的民居里面,那麼就會被埋伏的士兵和居民迅速消滅。

對於這些建造奇特的民居,如果古城的城牆是一道堅固的防禦體系,那麼城內的房屋就是這座城池運轉的血液和細胞。相對今天的喀什市而言,古民居的存在,不僅僅是一冊活生生的建築學標本,還是歷史支撐這座城市生命的核心文化精神。

當用敏感的目光觸及到房屋的門和窗戶時,我們不難看到,每家每戶門板上的木刻,那種像橢圓形的頂端,有細腰有圓形也有其他的形狀,這就是傳承西域佛教時期木匠藝術。每個窗戶的正面就像一個佛龕,窗戶欞上的雕花,有的是蓮花座,有的是盛開的蓮花,有的是蝴蝶,也有的像花草,還有的是各種菱形格,包括個別民居門樓外牆菱形格的磚雕等,這些建築藝術分明就是東西文化的再現。

我們在一家特色民居的門口,遇到了大約四十多歲的維吾爾族男房主,當詢問門上的木刻和窗戶上的圖案時,他使勁地搖頭,表示聽不懂我們的話。

儘管我們很遺憾地聽不到他的解釋,但這些歷史文化的印痕卻清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虔誠而崇敬地久久地凝望着。

據新疆文物歷史研究專家張平介紹,這些佛龕和蓮花等圖案,可以南疆的石窟裏明顯地看到,特別是拜城縣克孜爾千佛洞裏的壁畫上到處都存在;那些花草的圖案,可以在溫宿縣等緊靠天山的巖畫上看到,還有一些圖案是來自中原的,這些都是東西方文化在西域交匯後,形成了具有西域文化的特徵,後來隨着維吾爾族和其他民族的誕生,最終被維吾爾族接納和傳承,併成爲了具有新疆地域性的維吾爾族文化。

無論時代怎麼發展,喀什古城裏的古民居依然閃耀着歷史文化的光芒,它承接着歷史,肩負着未來,依然發揮着中國段最西端“一帶一路”上歷史重鎮的作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