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一學生爲參加“雙11”,懇請學校高抬貴手,當日零點不斷網。湘潭大學表示:“雙11主要就是讓學生‘剁手’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肆意的狂歡,肆意地去放縱自己消費,這種浪費習慣,不利於他們養成良好的消費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原則上會斷網!”(10月30日《江南晚報》)

自天貓2009年首創“雙11”購物節以來,每年的這一天已成爲名副其實的全民購物狂歡節。當然,狂歡之中也有遺憾,狂熱之中也有冷水,無節制的“衝動消費”形成了事實上的浪費,部分“剁手黨”因爲消費過度而透支了家庭的日常開支,引發矛盾。而對於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他們還屬於純粹的消費者,日常用度來源於家庭的支持和父母的補貼,更需要量入爲出、理性消費,透支消費極易陷入“寅喫卯糧”的困境,甚至可能陷入校園貸。在衆多新聞報道中,不乏“一邊剁手一邊辦分期還貸”的案例,輿論也總有“大學生網購別過度‘消費’父母”的倡導。

倡導理性消費,需要包括大學生羣體在內的所有消費者反思和響應。不過,過分誇大“雙11”網絡購物狂歡節所激發的消費潛力,以及造成的非理性消費,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還容易誘發輿論偏見和誤會,對正常的打折搶購行爲產生負面影響。事實上,大學生作爲具有獨立行爲能力的消費者,本身需要通過具體的消費實踐來培育自己的理性意識和有節制的消費習慣。消費不是洪水猛獸,一個人只有在實踐體驗中才會真正洞悉外界並瞭解自我,若是一味地管制並將其納入真空,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沒有“雙11”,非理性消費依然會存在。天貓“雙11”創立至今正好十週年,這也是00後們在成人禮之後的第一次“雙11”,與父輩們所倡導的節儉所不同,他們認爲,釋放自我消費願望既能滿足個性的需要,也符合拉動內需的經濟規律。即便從教育的基本原理來說,教育孩子就必須如同大禹治水,不能靠“堵”而是要“疏”。時下,越來越多的高校已實施了取消12點斷網的新政,一些高校雖然依然延續着12點斷網的傳統,但在“雙11”當天學生宿舍不斷電、不斷網,創造條件給大學生們“盡情地剁手”。更何況,“學校斷網了,但是運營商的4G信號沒有斷”,用“肆意放縱不是良好消費觀”作爲“開網回應”,無論在教育功能還是手段上,都不符合客觀、理性、寬容的標準。

教育應當尊重被教育者的訴求與願望,實施有針對性的措施與策略,如此纔不會因爲目的正當性而掩蓋了手段的非正義。放開網絡讓學生們“剁手”,讓他們在體驗與實踐中瞭解自我,增強理性,纔是真正的教育擔當和人格塑造。

(燕趙都市報 堂吉偉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