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躬老师|《老子慧通》之四:老子道学是智慧之学,而非神圣之学

退躬讲述 张宗政录音 离涛文字整理

涂继成:号退躬,生于1953年9月9日,研究生,中共党员,中国国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学会副主席、高级国学师、中国书画收藏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管理创新研究所副所长、中江文联名誉主席。百余篇诗、文获国家、省级刊物奖。

出版《涂继成诗文选》、《退躬诗联选》,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道德进步》获国际优秀论文奖,优秀论文《文化的反思》入选《中国当代思想宝库》,入编《改革开放30年——四川百位改革之星》人物个性化邮票。

自创的“人才股份制”获“世界重大创新成果特等奖”。全国独家出版“国学年历”19年之久,并入编《世界人物辞海》、《国际奥林匹克大辞典》获艺术金奖。个人享有“2004中国十大管理创新人物”,“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科学成就”,“十大杰出”(创新)人物、“鼎盛中国——100位最具影响艺术家”,“四川省优秀创业人才”,“十大巴蜀之子”,德阳市优政府津贴专家、市“劳动模范”等殊荣。

曾与许广清先生共同主编《韩文畦文化思想存稿》,自己的文化观点有“人才股份制”、“三生论”、“四境说”、“六明观”。多年来在川内外公益开讲国学学术讲座,深获好评。

↓↓↓↓↓↓↓

退躬老师|《老子慧通》之四:老子道学是智慧之学,而非神圣之学

(接上期)

实际上,“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什么呢?就是我们当代科学说的信息、能量与物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本体论里面的三位一体。一句话,就是道。它里面的层次,有很深的内涵。这个内涵和层次对认识者而言,是有一个永恒的任务,就是不可能把它穷尽,不可能把它认完,这称为玄之又玄。

第二个,就是宇宙的一切变化、一切差别、一切神通妙用,最后都是道里面的显现,这个称为众妙之门。

真正这个解释才是符合老子原意的解释。

所以我认为这个不能像玄学一样把它推到一个永恒的不可知当中。不能像杨雄的《太玄篇》一样,把这个道当成了西方的上帝一样放在上面,去崇拜他、皈依他。

所以说,真正的老子道学是智慧之学,而非神圣之学,而非鬼神之道。

在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里面就已经充分地显示了这八十一章的终极理念、终极智慧、终极精神、终极情怀,都在第一章里面体现出来了。那么这就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同时也是一个彻底的非人论,就是否定人类的中心主义。

西方文明犯的两个最大错误,就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中世纪神学那个时代,就是用神来统治一切。

至文艺复兴以后,工业革命以来,整个三四百年中,西方文明又走了一条相反的路,就是用人类来主宰万物,用人类来给万物当尺度。简单的话,把上帝赶下台。人类成了宇宙的中心,人类成了宇宙中心主义的尺度。一句话人类中心主义,再进一步发展到个人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再进一步发展,发展到后现代讲的在场。解构了,多元了,只讲在场这一瞬间的感受,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只讲个人的见解,个人的利益,个人的欲望,甚至个人当下的感受。这个都是人类中心主义走到极端的体现。

上帝中心主义呢给欧洲带来了中世纪的黑暗。人类中心主义呢,就带来了当前醉生梦死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所以欧洲文明在辉煌的背后就有这两个最致命的弊端。

这个在我们读《道德经》的时候,特别领会八十一章的时候,我们从老子的智慧中清清楚楚对比出东西方两种文明、两种智慧之间的不同特征。这就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类未来、人类文明的明天有一个正确的取和舍。

所以《道德经》八十一章充分体现了东方智慧,特别是中华文明的理念,这就是天道与人道的辩证关系。

老子在儒释道三家里面,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天道、轻人道,这是他的特点。

孔子的特点是重人道、轻天道。

所以说,他两者一轻一重,有如太极图中的一阴一阳,就领了中华文明两千年的风骚。儒道两家经常是各自互补、各具风流。有人说,孔子的智慧像天上的太阳,老子的智慧像天上的月亮,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从《道德经》的第一章看出老子智慧的清亮和温馨、柔和、冷静。

所以这第一章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反复吟诵,层层体味,能够让自己的小小的生命与自然万物同游,与天地时空同化。最后你会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原来在于与道同居、与道同享。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不愧为中国智慧的代表,不愧为八十一章的首领。

(未完待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