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夫妻」变身「爸妈」后,老婆就频对先生抓狂!?

难道,是孩子破坏了你的婚姻?

比起孩子他爸就像没有一样,不是在加班就是在装作加班,回到家就玩手机上网,对孩子不管不顾的“丧偶式育儿”,不管不顾的甩手掌柜只会对宝妈进行指责、却从来不参与养育辛苦的行为更令人不快。

好像老公这种生物,向来是个国际性的问题!

一名记者为全世界妈妈写下对老公的愤怒之书,真实记录与丈夫争吵的细节、对话纪录、众多友人的经验、专家的改善方法,来修复本来可能会变得更糟的关系。·

对老公一切行为,惯性以转身、白眼、深呼吸等方式处理的老婆

·总是沉浸在个人世界,不知老婆为何又爆炸的老公

·期待双方关系可以更上一层楼的夫妻

不妨一看

孩子出生以后,我们第一次吵架

孩子出生后不久,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就迎来了第一次大吵大闹。确切地说,是我在大吵大闹。

说来也惭愧,我仅仅是为了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发飙,但就是这件小事,让刚刚升级为爸妈才几个星期的我们冲突不断——到底该谁去清理孩子的纸尿裤。那天,本应该轮到汤姆去清理。垃圾袋里,一个个纸尿裤卷起来堆在那,都快赶上缅甸巨蟒这么长了,感觉就像一打开坚果盒蹦出的弹簧蛇。1而且屋里已经臭气熏天。

“赶紧把换下来的纸尿裤清理了。”我一边坐在沙发上给孩子喂奶,一边招呼着汤姆,“这味道都快把我熏晕了。”

“马上来,亲爱的。”卧室里传来了他的声音,这机械式的应付口吻一听就知道他那会正在电脑上下棋。汤姆有一堆应付招呼的机械式回复,比如“挺有意思,嗯,真的吗?”“哇哦,听上去不错哦。”(在我告诉他,我怀疑自己一条腿变长了,他竟然给我来了这么一句。)那种样子就好像玩具娃娃,一上弦自己就会动来动去。

我当即火冒三丈,小心翼翼把孩子放下,朝卧室里冲去,朝他骂骂咧咧起来,用词相当恶劣,什么混蛋、垃圾,语气充满了轻蔑且火药味十足。那些话还是我十来岁的时候在新泽西说过,而这些年已经很久没从嘴里冒出来过了。那火气大得不仅让汤姆吓了一跳,也我自己也吓到了,所以发完火,我就马上感觉特别丢脸。说实话,由于产后激素剧变,睡眠不足,再加上洗衣服、打扫房间,家务活突增了好几倍,我整个人都神志不清。但是我爱我的丈夫,因为足够爱他,所以当初我才会怀上他的孩子。在认识他刚两周时,我就决定要嫁给他,他是我见过最有意思的人。我们两人谈话的时候,他会脸红,甚至还会结巴,这样的他让我着迷,他越这样,我越是紧紧地依偎着他,而且还恶作剧般的喜欢看他出更大的洋相。刚结婚时,晚上我们偎依在家,那些宁静的夜晚总让我想起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描写夫妻二人一起读书的画面——两人沉浸在各自的阅读中,却依然能够感知彼此的存在。

我以为我们在家务事上达成了共识

爸爸们对待家务活的态度也有所转变。皮尤研究中心还发现,自1965年以来,爸爸们做家务的时间翻了一倍还多——过去一周花4个小时,现在基本能达到10个小时。但社会学家斯科特·柯尔特(Scott Coltrane)发现,男性会有选择地操持家务活。家务主要分五大类:做饭、洗碗、采购、清扫和洗衣——男性会有意避开清扫和洗衣两项,更多人选择做饭、洗碗和采购。

由于我跟汤姆很早就确立了彼此的家务分工——我们这代人应该是第一代能指望丈夫平分家务的人——我本想我们俩应该会很适应新一轮的分工任务。但是自从宝宝出生后,我们很快就退化成传统的家庭模式。看来,这种我们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模式,比我想象中更加根深蒂固(我们又回到传统模式里爷爷和奶奶的角色)。压根不需要刻意设计,自然而然就变成这个局面。我为宝宝做饭,继而又开始负责全家的饭菜和采购工作;我给宝宝洗衣服,于是把大人的衣服也一起洗了。女儿小的时候,我白天在家陪她。就这样习惯成自然,照顾女儿的时间慢慢由白天又蔓延至晚上。

我们家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俄亥俄州对刚刚晋级成爸妈的双职工夫妻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男性当爸爸之前都会分担一半家务,但当了爸爸之后就不同了。宝贝生下来长到九个月,妈妈照顾宝宝和处理家务的时间平均会达到每周37个小时,而爸爸一周内做家务的时间才24个小时——即便夫妻双方的工作时间相当。说到照看孩子,爸爸们大都只是负责一些轻松有趣的项目,比如讲讲故事,而繁琐无聊的事儿,比如换尿布,他们就不管了。(更别说宝宝出生后,爸爸们每周已经比妈妈少干了5个小时家务。)

“由于妈妈的默默付出,爸爸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家务量骤增,而自己承担的部分还远远不够。”身为研究作者之一,莎拉·绍珀·莎利文(Sarah Schoppe-Sullivan)提出,“我们会发现有一种奇怪地错觉。孩子出生后,爸爸妈妈都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加重了,但是对于男性来说,这完全是他们的错觉。”

这段时间,汤姆承担了十分之一的家务活。他坚称自己一贯如此:当年单身时候,他也只做十分之一的家务活儿。(这点我能保证:我们刚刚约会那会儿,第一次去他家,我在冰箱里只发现了一罐64盎司的发霉辣番茄酱,还是“Chi-Chi”这个我都不知道还在销售的牌子。)

我当然希望他能承担好这十分之一的家务就够了,但却事与愿违。那感觉就像我开了家宾馆,他就是个房客。我总是默默站在一个女权主义立场上,看他能否自觉走上前搭把手。这笔帐被没完没了地算下去。还有更令我气愤的,一到周末,汤姆就想方设法打造“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模式。周六,他一般先去跟朋友踢场足球或者骑上五个小时的自行车。(自从宝宝出生剪断脐带那会儿,他就开始了耐力运动。感觉剪短脐带的咔嚓声就好比是发令枪,一枪令下,他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丈夫的诈尸式育儿

汤姆打开冰箱门,眉头一皱:“葡萄酒喝完了吗?”

我心不在焉地回复:“没有吧。”

他又急忙追问:“你今天没买吗?”

我一听,回击道:“所以我成了库房主管?实在对不起,我的格兰瑟姆伯爵4,我会马上通知相关人员处理。”

汤姆:“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之前不是去过商店了嘛,而且……”

我暴怒道:“我知道你什么意思,你个混蛋家伙!”

眼看口角之争就要爆发,女儿会跑进来,站到汤姆前面,摆出一副誓要保护她爸的架势,告诉我,别冲爸爸大喊大叫。我立马解释说:“宝贝,我们在解决问题呢。”我的床头柜上堆满了育儿书籍,其中有本书里提到,如果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你应该制造重归于好的画面,这样才会让他们见证“合理解决冲突的方式”。“你看,”我继续对她说道,“我这就给爸爸一个拥抱。我们有时会吵架,但我们总能言归于好,因为我爱爸爸,爸爸也爱我,明白了吗?”

我走上前拥抱汤姆。女儿被留在我身后,所以她压根看不到我抱汤姆的时候,给他竖起一个中指,还做了一个“去你丫的”的口型。

当然,我有点反应过度。因为即便是没酒了,汤姆也会“一溜烟儿”跑去商店买一瓶新的回来。而现在,我却因此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的老泼妇,一步步看着汤姆把局面搞得不可收拾。(用术语来说,这就是“钓鱼执法”。)不过每次发火,怒气是发泄了,但丝毫没有顾忌到女儿的担忧——这种所谓的“胜出”值得吗?我一直关注女儿的健康成长,可如此看来,很多方面还都没有顾及到。尽管我会小心翼翼在她颈后涂上防晒霜;我会仔细检查燕麦饼干上的配料表,以防她摄入太多的糖分,;但现在,我却冲她爸爸大喊大叫,把孩子的安全感全然抛之脑后。

我们应该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孩子。

婚姻咨询师给我们的建议

从小事做起。

戈特曼夫妇建议“从小事做起”,这大大改善了我和汤姆的对峙关系。一些日常的小动作、小细节,不费吹灰之力,却总能传递爱的讯息——快速紧握一下对方的肩膀,给爱人买他最爱吃的辣味酱汁,发一些搞笑短信——时间久了,这些小动作就能给彼此带来大改变。戈特曼夫妇认为,每天的一举一动比你偶尔一次的行为功效更显著。有时趁下午茶时间,我会给汤姆泡一杯茶,再放一块曲奇饼干。从小到大,我们家一直流传着一种奇特的家庭习俗,认为把餐巾纸对折成三角形状才叫“精致”,而叠成长方形则过于“普通”。于是,我也特意叠了一张“精致”纸巾,放在茶碟旁,增添一丝优雅的氛围。

时不时来几句称赞,效果也是超级明显。你不妨在丈夫身上一试:凝望着他的眼睛,上扬着眉毛,深情款款地告诉他:“你知道吗?最近你真的很帅!”随后,你便可以观察到他脸上滑稽的表情:先是惊讶,接着眯着眼睛怀疑你拿他开涮,一旦他发现你是认真的,即刻又会流露出一丝窃喜,最后,沉淀出一份寄予厚望的辛酸。

发现对方的闪光点。

治疗师盖伊·温奇让我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发现了汤姆所有优点,这着实令我眼界大开。我总是习惯性对他发火,却忽视了他对我和女儿的贴心照顾。我整天一副苦相,眼前只看得见糟糕的一面,认知科学界将这种状态称之为“证实性偏见”: 我们往往关注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原来观点的信息往往会忽视掉。

于是我开始努力发现他的体贴,有些行为通常都是转瞬即逝——比如给女儿的电动玩具安装七号电池。每次带领我跟女儿走过匆忙的人行横道,他总是紧紧盯着等红灯的司机,因为他从书上读到,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撞车的几率。

以上段落选自《亲爱的,我要爆炸了》

[美]珍西·唐恩(Jancee Dunn)|著

彭白羽 |译

想要阅读本书的读者,请进入豆瓣阅读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