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看到的穿越古代的歷史劇中,往往有一個情節:穿越者來到古代,由於特殊原因,需要調動軍隊。然而國君不同意,爲了達成目的,他們用盡手段,或偷或騙將虎符弄到手,最終調動千軍萬馬,達到了目的。那麼在歷史中,爲什麼沒有人用虎符造反成功過呢?原來,古人也很聰明,除了虎符,還有另外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

虎符就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最開始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分爲兩半,其中一半交給直接帶兵的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合併使用,持符者即獲得調兵遣將權。現代人對於虎符,瞭解得最多的故事莫過於信陵君竊符救趙。

這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典故,故事是這樣的:,秦國圍困趙國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懼怕秦國,不敢出兵救趙。在緊要關頭,信陵君魏無忌從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成功擊敗秦軍、救援了趙國。

其實這個故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情節,那就是信陵君取得虎符交給當時趙國帶兵的元帥晉鄙。晉鄙合上虎符,驗證無誤,仍然不放權,他懷疑的對信陵君說:“我現在擁有十萬軍隊,駐紮在邊境上,這是國家的重任,現在你就這麼前來代替我,怎麼回事?”只不過,信陵君早就聽從謀士侯嬴的計策,帶着勇士朱亥而來,當場擊殺了晉鄙,才取得軍權。

這句話很清楚的寫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之中:公子又從侯生計,帶屠者朱亥一起“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吾今擁十萬之衆,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原來,古人使用虎符的時候,不光就帶着這半邊前往,還必須有君主的詔書。詔書上要寫明出兵的緣由、地點等信息,之前魏王已經下詔讓晉鄙的部隊駐紮,不得參戰。如果臨陣換帥,或者改變方略,必須再次下詔。這也說明,古代的虎符只是一個信物,真正起作用的還是最高統治者的命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