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宵鵬 通訊員 李普田

  與辦事羣衆打招呼、回答詢問、交代急辦的工作……杜向榮是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御祥園社區綜治中心接待大廳裏最忙的人。

  10月18日上午9時,《法制日報》記者按事先約定前來採訪杜向榮,等了半個多小時才和杜向榮說上話。“綜治中心已經不是單純的辦公地點,社區居民有什麼難事急事都要到這裏解決。”杜向榮說,對於社區居民來說,這裏就是讓他們處處踏實舒心的家。

  2017年,承德市加快推進市、縣(市、區)、鄉鎮(街辦)、村(社區)四級綜治中心建設,着力打造“政府搭臺―社會組織承接―社工提供服務―志願者參與―居民受益”的治理模式和“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的工作體系。

  “通過綜治中心這一聯動工作平臺,將各種社會資源有效整合起來,讓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廣大人民羣衆的參與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及時解決涉及羣衆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承德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綜治辦主任李海健說,一年多來,各級綜治中心成功調解矛盾糾紛16593起,調成率96.8%,社會組織承接各類服務100多項,爲羣衆辦實事近萬件,有效解決了服務羣衆“最後一百米”的問題。

  服務智慧便捷

  “手機裏安裝這個APP,有啥事點開,或者留言,或者直接視頻,那邊就有值班律師給你解答。”在承德市雙橋區柳樹底村,村民王根寧十分熟練地點開APP,爲記者演示“法治鄉村法律服務平臺”的功能。

  王根寧手機裏還留有他在APP上的使用記錄:今年5月,王根寧在建築工地打工受傷後不知道怎麼向公司索賠,乾脆將雙方簽訂的合同傳到APP上。

  正在值班的律師陳申彬實時從手機上看到了這份合同,通過平臺回覆王根寧的問題,並幫助他找到打工的公司解決了全部住院費用。

  2017年以來,承德市雙橋區研發推廣了這一公共法律服務雲平臺,村民有事不必往返奔波,直接利用手機APP就可以隨時查詢法律知識、諮詢法律問題、尋求律師援助。

  在承德市區,各種爲解決矛盾糾紛孕育而生的智慧方式更加便捷。

  “百姓隨手拍”APP是承德市數字化城管平臺最新研發上線的軟件,市民可以隨時將發現的城市管理問題進行拍照反映。政府熱線與數字化城管等專業平臺聯通對接,及時聯動解決羣衆訴求。

  “服務羣衆的傳統方式向智慧方式轉變,在社區裏體現得更爲明顯。”杜向榮向記者介紹了社區綜治中心的新“玩法”:利用信息化智能終端,開設水、電、暖、氣、訊社區繳費“一站通”;依託電子政務系統爲居民提供網絡服務“一線通”;建立居家養老呼叫指揮中心和服務熱線,爲70歲以上老人提供呼叫服務“一鍵通”……

  與智慧服務配套的是一系列制度:輪流值班全年上崗、方便服務錯時工作、首問必答全程代辦、電話預約上門服務、定職明責一口辦理、特殊居民定期走訪,等等。

  “寓管理於服務之中,促進社區治安穩定、居民生活便利、人際關係和諧,矛盾糾紛自然就減少了。”杜向榮說。

  社區共建共治

  在御祥園社區有一把大太陽傘,是社區老黨員王家永今年夏天自己掏腰包花300多元購買,給小區居民納涼用的。

  由於王家永利用這個納涼點經常宣傳黨的政策和法律知識,這把太陽傘又被小區居民稱爲“法治宣傳站”。

  王家永有多個身份:樓院長、網格長、社區志願者,鄰里之間有個大事小情都樂意找他,再難的矛盾他都能化解。

  依託綜治中心,承德市在各社區重點打造起社區工作者、黨員示範、志願者、熱心居民、市場運營服務、共建服務“六支”隊伍,發揮黨員幹部在社區建設、治理和服務中的引領作用,組織動員各行業人員參加志願者服務隊伍,參與承擔聯繫、動員和服務居民任務。

  “過去,‘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只是掛在嘴上,現在看到綜治中心的全面服務、熱心居民的骨幹帶動,大傢伙都開始真心實意地爲社區奉獻,真正實現了‘大事一起幹、事事有人管、好壞大家評’。”杜向榮說。

  在農村地區,承德市218個鄉鎮(街辦)全部配備了專職政法書記,建立起由綜治專管員、網格管理員、人民調解員、治安信息員、治安中心戶長組成的“五大員”隊伍,2835名政法幹警擔任村法制副主任,全市羣防羣治工作隊伍達51萬人,每7人中就有1名平安志願者。

  在承德市寬城縣峪耳崖鎮後莊村,在“五大員”的帶動下,通過鄉賢、道德榜樣、村規民約、生活禮俗的教化作用傳遞正能量,定期公佈村民遵守村規民約情況和對違反村規民約行爲的處理結果,30年來無羣衆上訪、無刑事發案。村裏徵山佔地補償、股息分紅等,沒有出現過一起侵佔、截留、揮霍農村集體財產行爲,沒有一起因爲賬目不清問題引發矛盾。

  “像後莊村這樣的富裕村、平安村、和諧村越來越多。”李海健說,“五大員”隊伍來自羣衆、服務羣衆,在農村實現了要素全覆蓋、信息全採集、宣傳全到人、隱患全排查、糾紛全調解、服務全受理。

  矛盾多元化解

  “誰願意當‘醫鬧’?只要能合法合理解決問題,調解是最快的途徑,咱是患者求之不得。”家住承德市寬城縣的老石清楚記得自己拿到醫院賠償的那天是臘月二十九。

  此前老石已經不能行走便被家人抬到醫院索賠。2016年,老石因左下肢動脈栓塞就醫,與承德市一家醫院發生醫患糾紛。承德市人民調解中心介入調解後,老石和醫院達成賠償協議。

  2016年12月,承德市人民調解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實行人民調解中心、綜治中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三位一體。目前已有17個專業行業調解委員會在中心掛牌。醫調委是相對活躍的專業調委會之一,每年接待醫患糾紛的案件數、辦結數都成上升趨勢,而醫患糾紛激化情況卻大爲改善。

  據統計,今年以來,承德市人民調解中心指導各調委會接待來訪1000人次,電話諮詢200多次,受理糾紛177件,羣衆訴求1500萬餘元,簽訂協議完成賠付146件,實現賠付800萬元。

  承德市還通過搭建“互聯網+訴非銜接”網絡平臺,充分利用視頻調解中心與法院對接,人民調解員可以通過平臺接收法院推送的案件,實現了全面對接法院、APP同步辦理。

  “到人民調解中心,到身邊的綜治中心,甚至是藉助網絡,承德市民都可以獲得最方便的糾紛解決方式。”李海健說,一座座在百姓身邊的綜治中心,爲羣衆提供着全面深入的法治宣傳、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持“信訪不信法、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想法的人越來越少,依法行使權力、表達訴求、解決糾紛,成爲羣衆參與共享社會治理的共識。

  記者手記

  有了矛盾糾紛去哪裏解決?在承德,羣衆身邊就有建在社區、村裏的綜治中心,還有接地氣的“金牌調解室”和“金牌調解員”。一個電話就能找到專業的“第三方”調解組織,享受一站式多元化解服務。

  爲了真正給老百姓的煩心事除病根兒,承德市建立起專業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和來自羣衆身邊的人民調解員隊伍,積極回應羣衆的關心關切,從解決羣衆的難事、清除羣衆的“痛點”入手,打通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組和樓、大事不出村與居。

  在承德採訪期間,多位市民告訴記者,近年來,生活中讓他們感受最大的變化,一個是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一個就是有了事兒不怕事兒,身邊能解決麻煩事兒的地方更多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