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传统独到的手工制作技艺,主要在做青和焙火两个阶段。而传统的焙法,则是用木炭为热能,至今已三百来年。这种焙法,工艺独到,焙师技艺高超。

传统的武夷茶炭焙法,既用于焙揉后的湿茶索,俗叫“走水焙”,又用于焙干茶,俗叫“补火”、“吃火”、“炖火”等。“走水焙”的火功要高,几乎接近明火,使茶索迅速散去部分水份,然后摊晾,以防湿茶变红发酸。翌日拣去茶梗再焙干,然后装箱,待春茶“下山”(结束)后,再进行筛簸、复拣和“补火”、 “吃火”、 “炖火”等精制程序。

总之,传统的岩茶炭焙法,在毛茶、精茶制作阶段均要用之。这种用手工炒揉、炭火焙出的岩茶,呈蜻蜒头、田螺尾,表面油润、宝翠,佳者显红、黄、绿“三节色”。其滋味醇和、香气纯正、焦糖味明显,叶底软亮,并有红边或红点。随着岩茶产量的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炭焙法”,虽然仍被广泛应用,但是已悄然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功用发生变化

现今的“炭焙”主要用于干茶的“吃火”、 “炖火”。极少用于“走水焙”(即焙湿茶索)。这主要是茶叶产量增多和木炭日显匮乏且价高。

打焙的方法发生变化

以往打焙、做焙形,是把放入焙窟燃烧后的木炭用焙铲打细粒,堆成圆锥形。然后用炭碎末填满表面空穴,再盖上细灰。除“走水焙”,可略见明火外,焙精茶则用灰完全盖严,不能见到火星,这种焙法叫“暗焙”。

现今大多做“明焙”。这种焙法,是把燃烧后的木炭,用铁铲切或锄头挖,把木炭搞成碎粒。不求细碎,然后用焙刀拔堆成圆锥形,用炭碎末填满空穴,再盖以厚厚的细灰。“暗焙”火力均匀,但火力易退,且费工费力;“明焙”省工省力,焙火较耐久,但火力欠均匀,刮灰时要更加小心。

焙茶用时长短发生变化

以往焙精茶都要先行“走水气”,此间火力不能高,还要略开门窗,以驱除水气。这段时间大约要占整个焙时的一半。现今很多人则是先用烘干机先“拉一趟”,以驱除水气,然后再用炭焙“吃火”或“炖火”。这种做法,比之全用炭焙,减少近一半时间。此法既节约木炭,又节省时间和劳力,大大降低了成本。

岩茶一般都要进行二度烘焙。相隔时间至少10天或半月。上焙时间6-10小时不等。有的略短些,有的还更长。这要视茶品、客户需求而定。总之,“低火慢炖”、“长时吃火”,旨在让“火”渗入茶内,这样泡用时,水、色、滋味前后比较一致。且茶叶久存不会返青,不易变质。

翻焙方式发生变化

以往的翻焙方法,一般都是移下焙笼,用双手直接翻动茶叶。现今因为很多人采用篾条编成的螺旋式焙篦,这种焙篦较之焙筛更粗硬,所以翻焙时大多把茶倒入竹篾编成的软篓,然后先后提抖四角,翻抖茶叶,再倒入焙笼铺摊后继续上焙,此法不用手直接拨弄,较不易弄碎茶叶。有的人是多备有一套焙笼,翻焙时直接把所焙之茶翻倒入另一笼,稍用手摊平,再上焙窟。这种方法要有较娴熟的技艺,否则不但翻倒不平,而且还会把茶出笼外。

至于翻焙所相隔时间,一是要看茶品;二是前后阶段不同。第一次翻焙,时间要相隔短些,以观察火温,决定添加、还是刮薄盖灰;三是看所用焙火温度。高火温的,相隔时间要短些;低火温的,则可拉长时间。

干茶色泽发生变化

以往采用手工揉的茶,状为蜻蜓头、田螺尾。经全用炭焙后,色显油润褐翠,佳者还显红黄绿三节色。现今茶多为机,显眉毛状,加之经烘干机烘茶索、吃火时火功较高,故色多为油褐,不少显乌黑。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此文章为英德姐妹茶庄的懂茶妹整理发布,转载请说明,特此声明!】有任何问题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我懂茶妹交流哦~

喜欢喝茶和懂茶是两回事,喜欢并不代表一定懂,你爱喝茶,那么请你也要懂得如何正确挑选茶买茶,正确泡茶喝茶。喝茶不是一种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会自然的懂你

( 有任何问题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我交流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