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清明前二日(也有清明前一日、前三日的說法),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寒食節和上巳節。

先來了解一下寒食節。寒食,即喫冷食,因此又叫“禁菸節”。對於寒食節的起源,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有一下幾種說法:山戎習俗說、求雨說、古代改火說、周代禁火說、紀念介子推說。前兩種說法由於缺乏相關依據,很少人支持;後三種說法憑藉充足的立論,得到多數人的支持。

古人爲什麼將“寒食節”、“上巳節”併入“清明節”?


改火說和禁火說。遠古時期,都是以恆星大火(心宿二)作爲示時星象來安排生產和生活的。那時,由於對天火和人間的火缺乏科學認識,被認爲有某種神祕物質。仲春時節,大火現於東方,開始新的一年,人們爲此舉行十分隆重的祭祀活動,將以往全部的舊火熄滅,鑽燧取出的新火,作爲新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曰“改火”。

而據宗懍《荊楚歲時記》載:“《周禮·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鄭玄注云:‘爲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準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蓋周之舊制也。”後世的《初學記》、《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對於“寒食”的解釋,都引用此文,認爲“寒食節”起源於周代禁火之制。古人在仲春禁火,可能是因爲此時舊火即滅,新火即生,人們害怕火過於旺盛因而要禁火,也符合古人對火敬畏的心理。

紀念介子推說。據說春秋時代,晉獻公有五個兒子,他們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齊、卓子。其中,申生是晉獻公第一夫人生的,爲太子。晉獻公的後夫人儷姬爲了兒子圍,除掉太子,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在外。晉國賢臣介子推不畏艱難跟隨重耳。一次,重耳在絕糧的中患了重病。爲了給重耳增加營養,介子推將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成湯給重耳喝,使他恢復健康。後來,重耳在狄國、齊國、秦國流亡十九年之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打敗了已做國君的公子圍,當上晉國國君,即晉文公。重耳當了國君後,封賞跟隨他的人,可是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傷心之餘,揹着年邁的母親,到家鄉綿山隱居去了。重耳輾轉得知真相後,派人進山尋找他。但是介子推卻避而不見。晉文公只好火燒綿山,留出一條小道,想讓介子推母子出山。可是,三天三夜後,人們發現他母子被燒死了。人們在安葬介子推時,在他身邊的樹洞中發現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據《後漢書·周舉傳》載:“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李賢注云:“龍,星,木之位也,春見東方。心爲大火,懼火之盛,故爲之禁火。”

古人爲什麼將“寒食節”、“上巳節”併入“清明節”?


實際上,這一習俗出發點是好的,卻對老百姓的健康十分不利。如漢朝時,有的地方一個月都喫冷食。據《後漢書·左周黃列傳》載:“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據說,寒食禁火時,官府查得十分嚴格,將一根羽毛插入爐灰裏,假如羽毛變焦,就是死罪。就連皇帝也是喫冷菜冷食。張籍《寒食日內宴》道:“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

於是,歷朝歷代都有君臣名士都希望“改革”寒食節。東漢初年,桓譚認爲“王者宜應改易”。漢順帝時,幷州刺史周舉寫了一篇祭文放在介子推廟中,“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不溫食”。同時“說民不宜寒食,因勒使炊食如故”。在周舉的推動下,“於是衆惑稍解,風俗頗革”。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發佈《明罰令》,說:“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此後,儘管寒食節的陋習沒有根除,但不再查得那麼嚴格了。東晉南北朝時,寒食節甚至縮減爲兩日或一日。到了唐代,由於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因此人們乾脆將寒食節併入清明節了。 杜甫詩《清明二首》雲:“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權德輿也有詩云:“自嘆清明在遠鄉,桐花覆水葛溪長。家人定是持新火,點做孤燈照洞房”等,均爲描寫清明節時的寒食風俗,可見當時寒食節已併入清明節了,直至當今。

古人爲什麼將“寒食節”、“上巳節”併入“清明節”?


再來看看上巳節。該節日在春秋時期就已產生,時間爲每年三月上巳日,即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據《韓詩》載:“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可見,上巳節的民俗包括了祭祀先人、禳除災異等。秦漢時期,上巳節已成爲全國性的大節。關於上巳節的節日盛況,在杜篤的《祓禊賦》、張衡的《南都賦》、蔡邕的《祓禊文》均有描寫。曹魏後,上巳節逐漸定於農曆三月初三,加上魏晉玄學盛行,文人名士均喜歡寄情山水,三月正值初春季節,於是踏青、郊遊等開始進入節日內容。據《荊楚歲時記》載:“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爲流杯曲水之飲。”成公綏在其《洛禊賦》裏更是記載得甚爲詳細:“祓除鮮禊,同會洛濱。妖童媛女,嬉遊河曲,或漁纖手,或濯素足。臨清流,坐砂場,列罍尊,飛羽觴。”

與寒食節一樣,上巳節與清明節的時間點也非常接近,且民俗也沒多大區別,於是自有唐以來,上巳節的招魂、祓禊、佩蘭草、踏青、野遊等民俗開始併入清明,一直到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