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令許多後代驚訝的是,李自成實際上善意地向崇禎皇帝發佈了和平條件:王闖本人不願意推翻明朝。承認李自成是不同名字的王氏,就等於宣告明朝對當地的控制已經崩潰。

崇禎始爲何終不願意封李自成爲王呢。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東征來摧毀明朝。入侵部隊基本上完成了對這座城市的包圍。然而,令許多後代驚訝的是,李自成實際上善意地向崇禎皇帝發佈了和平條件:王闖本人不願意推翻明朝。只要崇禎任命他爲不同姓氏的王,並同意讓他統帥陝西的領土,他就願意幫助明朝開消滅滿族。當然,崇禎皇帝在戰爭期間也需要爲闖王的軍隊提供軍餉。然而,崇禎已經走到了末路的盡頭,立即拒絕了這個提議。最終,沒有士兵可用的光桿皇帝,只能在逃跑沒有門的情況下,找到了一個不好看的樹。

這種硬度,似乎讓人難以置信,實際上一直困擾崇禎本人的思維惡魔。因爲崇禎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這相當於打破了他苦心經營的皇權制度。與此同時,與李自成簽署這樣的聯盟也違背了崇禎的終身教育,更不用說他的政治形象和個人觀念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幾次假降,在他們被擊敗時都處於不利地位,希望拖延時間。那時,他們應該拒絕這樣做,並竭盡全力一起把他們消滅。然而,這一次圍剿北京,李自成有優勢。哪個對明朝更有利,你可以一目瞭然。只能說,崇禎不應該降的,他收了,該讓降的,不給降,只能說明政治智商太低了。

崇禎的性格有一定的問題,怎麼辦,自己說不就好了嗎?他堅持自己的認可方式,許多事情都是不好的。否則,他會殺了提議者。崇禎皇帝不想承擔任何責任嗎?一切都是別人的責任!如果你想讓吳三桂回來保衛北京,讓大臣寫聖旨都沒有人願意寫!很明顯。如果說崇禎是一個有野心和正直的皇帝,還不如說他是一個沒有能力判斷時間、權力和天賦的皇帝。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歷代哪個君主不是愛惜人才,把人才爲自己作用呢。崇禎在歷史上一直給人任性的印象,但這種表現並不完全取決於他自己的性格和天賦。

他一直對那個時代的等級觀念和明朝建國後建立的祖先法律制度感到滿意。當李自成在北京城下時,崇禎發現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整個國家的控制。除了尚未受影響的南部地區,北部的山西和山東已經在當地軍事和政治官員的領導下在李自成避難。河南和山西也成爲李自成的實際控制區。所以,如果崇禎在最後時刻來到一個城下之盟,那就等於認可了李自成的所有結果。闖軍將成爲一個擁有朝廷公章的正規軍隊,並將輕鬆地保留已取得的成就。北京城內的很多官員早已經看穿了崇禎的本質。這些人的忠誠陰謀完全基於君主保護他們利益的能力。在發現崇禎已經失去控制後,許多官員開始互相推諉,甚至與外國敵人勾搭。整個京官隊伍不再與崇禎的皇權緊密合作。

一旦崇禎自己認識到李自成的存在。這相當於告訴儒家集團,李自成是有能力保護天下的人。事實上,這也是對無能的承認,這與宣佈明朝實際上完全衰落沒有什麼不同。與此同時,李自成的出生也遭到崇禎和文人的鄙視。雖然謠傳他是西夏後裔,但在歷史記錄中,李自成的家族一直處於社會等級的最底層。在強調等級社會和宗法倫理的時代,李自成的成功是上層階級害怕的不可觸及的起義。到崇禎向賤民點頭,說到底,自然是一百個不想。那些忠於明朝的學者將會對崇禎和明朝勢力失去信心。這相當於宣佈大明帝國的崩潰。最後,李自成在起義中殺死了許多明朝王爺和皇室成員。這使得崇禎很難拋開偏見,接受這類粗人。

因爲這是要承認,作爲皇帝本人,連同宗室成員,是無法得到保護的。即使我們改變現狀繼續生活,我們也會在後代的歷史記錄中留下極其微弱的聲譽。朱由檢當然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當然,明朝自建立以來一直強調的唯一中央制度,也是制約崇禎的一個重要因素。承認李自成是不同名字的王氏,就等於宣告明朝對當地的控制已經崩潰。然後,更多的農民軍領導人和地方官員將從南方各地湧現出來,從內部瓦解明朝的中央集權統治。所以,崇禎面臨死亡威脅也不能同意李自成的要求。影響他的因素正是他頻繁採取盲目策略,將明朝推向無法挽回的地步的因素。然而,在他之前一直在計劃和加強這些儀式和法律的首席設計師們,可能早已預知了這樣的危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