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藥用部位

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末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2

別名

花鹿茸、黃毛茸、馬鹿茸、斑龍珠。

3

動物形態

梅花鹿:體長1.5米左右,體重約100千克。肩高約1米。眶下腺明顯,裂縫狀;耳大直立,頸細長。後肢外側裸關節下有褐色蹠庶腺,主蹄狹尖,側蹄小。尾短。冬毛厚密,有絨毛,慄棕色,毛尖灰黃色,白色斑無或不明顯。夏毛薄,無絨毛,全身紅棕色,白色斑點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的白斑排成兩行,有黑色背中線。雌鹿無角,雄鹿具角,長全時共4~5叉。馬鹿:體較大,體長約2米,體重超過200千克。肩高約1.5米,背平直,肩與臀高相等。鼻端裸露。

4

產地分佈

梅花鹿常羣棲於山地、草原及林緣,主要分佈於東北、華北,現多爲人工飼養。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者禁止濫捕。馬鹿羣棲於混交林、高山森林草原。分佈於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者禁止濫捕。

5

採收加工

夏、秋季鋸取鹿茸,經加工後,陰乾或烘乾。

6

藥材性狀

圓柱狀分枝,表面密被細毛茸,上端較密,下部較疏。鋸口密佈多數細孔。體輕,氣微腥,味微鹹。花鹿茸茸體較短,分枝少,基部僅有一個側枝,皮紅毛黃,短而細密;馬鹿茸茸體粗長,分枝多,基部有兩個相鄰的側枝,皮黑毛青灰,毛長而稀粗。

7

性味歸經

性溫,味甘、鹹。歸腎經、肝經。

8

功效與作用

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衝任,託瘡毒。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陽藥。

9

臨牀應用

用量1~2克,研末沖服或入丸散,亦可浸酒。用治陽痿滑精,宮冷不孕,贏瘦,神疲,畏寒,眩暈耳鳴耳聾,腰脊冷痛,筋骨痿軟,崩漏帶下,陰疽不斂。研末沖服

10

藥理研究

鹿茸提取物具有強壯作用、保肝、抗衰老、抗氧化、增加免疫功能、抗炎、增強性腺功能等作用。

11

化學成分

酸水解液含色氨酸、賴氨酸、組氨酸、精氨酸、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等17種氨基酸。另含腐胺、精脒、精胺、牛磺酸、次黃嘌呤、尿嘧啶、脲、肌酸酐、尿苷、煙酸等含氮化合物以及膽固醇、膽甾-5-烯-3-醇-7-酮、膽甾-5-烯-3,7-二醇、膽甾-5-烯,7-二醇、雌二醇、睾丸酮等甾體化合物。

12

使用禁忌

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中火盛,肺有痰熱及外感熱病未愈着均禁服。

13

配伍藥方

1、治虛弱陽事不舉,面色不明,小便頻數,飲食不思:鹿茸15克,多用30克(去皮,切片),幹山藥30克(爲末)。上以生薄絹裹,用酒浸七日後,飲酒,日三盞爲度。酒盡,將鹿茸焙乾,留爲補藥用之。(《普濟方》鹿茸酒)

2、治溼久不治,伏足少陰,舌白身痛:鹿茸15克,附子9克,草果3克,菟絲子9克,茯苓15克。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溫病條辨》鹿附湯)

3、治小腸虛冷,小便數多:鹿茸(酥炙令微黃)60克,龍骨(燒過)30克,桑螵蛸(微炒)0.9克,椒紅(微炒)30克,附子(炮)45克,山茱萸30克。上藥搗羅爲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鹽湯下二十丸。(《聖惠方》鹿茸丸)

4、治眩暈之甚,抬頭則屋轉,眼前黑花,觀見常如有物飛動或見物有二:鹿茸,每服15克。用無灰酒三盞,煎至一盞,去滓,入麝香少許服。(《證治要訣》)

5、治室女衝任虛寒,帶下純白:鹿茸(醋蒸,焙)60克,白蘞、金毛狗脊(去毛)各30克。上爲細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溫酒下。(《濟生方》白蘞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