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願工作的地點選在首都河內,市中心一幢老舊樓房裏,這裏是殘障兒童康復活動中心,從外至裏,分別爲智力發育遲緩孩子的房間、自閉症孩子的房間、以及腦癱孩子的房間,我留在了最後一個房間。志願服務的孩子與房間。

If sending your love is all you can give

To help one live

How many times can we turn our heads

And pretend we cannot see

作爲大學生,我們是志願者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至善生們也總是懷着一腔熱忱

投身志願工作,弘揚志願精神

本期循循善誘

自動化1603班的姜逸翔學長

分享了他的志願經歷

讓我們走進他的故事

傾聽志願之聲

感謝至善這個平臺,給了自己在無錫市人民醫院、江南藝術幼兒園成爲志願者的機會,也是那時,萌生了成爲國際志願者的想法。

促成去越南的決定,是一列往返廣西南寧-越南河內的國際列車。

志願工作的地點選在首都河內,市中心一幢老舊樓房裏,這裏是殘障兒童康復活動中心,從外至裏,分別爲智力發育遲緩孩子的房間、自閉症孩子的房間、以及腦癱孩子的房間,我留在了最後一個房間。

康復活動中心內部

孩子們大多是十多歲,因爲身體或智力上的缺陷,家長往往更願意將孩子送來這,而非學校。在康復中心,孩子們一方面是完成簡單的康復訓練,一方面也是度過生活。

我的工作很簡單,幫助自閉症與腦癱的孩子完成肢體康復訓練

第一眼見到孩子們,害怕多過憐憫。出於陌生,以及溝通的障礙,孩子們抗拒互動接觸,當我試着引導他們完成腳踏輪康復活動時,有人悶哼,有人低頭冷眼。

其中一個孩子,Tao,焦躁的來回扯住我的手,以示離開,細長的指甲在手臂上留下條條刮痕,疼痛且醒目

志願服務的孩子與房間

不過,時間起到了緩和

慢慢的,我嘗試去學習越南語與他們交流,即使簡單到諸如你好,你叫什麼,我看到了他們眼神裏的閃爍;當我嘗試着記住他們的名字,在每次康復訓練後像個傻子般的重複着 Yes, Awesome,Great, 他們慢慢開始回應,開始主動和我擊掌

我很感謝孩子們的接納,讓我有幸走進他們的生活。

志願工作照

相逢的日子總是很短,最後一天的傍晚,準備離開,一如既往的走過三個房間,或是微笑,或是揮手,或是操着蹩腳的越南語,喊着他們的名字,一一道別。

走到樓下,習慣性的回頭望向老樓。

果然,Tihok身着紅衣裳,依然站在窗欄前揮手,如同前兩天一般

最後一個下午,窗前是Tihok

心中一酸,她明天還會站在那兒等我嗎,可我已離開。

仔細想,應該是我心懷感激,或許他們纔是志願者,只不過他們提供的,是互相的信任,是苦難的坦誠,是生活的熱情,讓我有機會看到另一種生活方式與態度,無高低之分,僅左右之別

志願的另一個插曲,便是心血來潮的社會調研吧。

和江大的小夥伴們,對此類弱勢羣體活動中心,在越南的地位與未來出路,展開探究。行程很緊張,白天要志願服務,歸家已是夜晚。最後三四天我們熬夜爆肝,一起構思調研思路,分工採訪任務,每晚回來再討論總結。

越是調研,越是無奈,社會的忽視讓孩子們封閉的生活在一方天地裏,工資的微薄難以吸引年輕專業的教師投身於此,政府的支持、資金的喫緊讓院長不得不多次遷移住址。

調研思路圖

一批又一批的志願者,只是暫時性的緩和教師壓力,而問題的解決,還是需要宏觀調控,這離不開國家的重視政策的扶持,與整個社會的關注

路,還很長。

教師與孩子們的合影

八月的列車,緩緩駛回,生活一如既往

電腦前的我在想,志願的收穫是什麼呢

我想是途中結交的異國旅人

志願之家的異國旅人

一路信任的故鄉摯友

國內的志願小夥伴們

下龍灣裏舒爽的風

下龍灣

也是還劍湖旁熙攘的煙火

市中心還劍湖

可於我來說呀,最動人的,還是孩子眼裏的那份無邪

現在的自己綿薄之力,無法擔保太多。但我相信,這會是一粒種,期待將來的野蠻生長

文稿來源姜逸翔

圖文編輯王博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