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海元素”融进大新血液!江海-大新扶贫协作一周年结硕果!

大新和乐城建起崭新的居民楼、扶贫车间内一派火热的生产场面、规模逐渐扩大的皇鸽养殖基地……近一年的时间里,江海区对口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的扶贫协作成果丰硕。

去年9月,江海区与大新县建立扶贫协作关系,并派驻扶贫协作工作组赴大新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一年来,江海区企业、人才及技术力量逐步融进大新血液,为大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江海力量”——利用“扶贫车间”,将工作岗位送进大新县,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将大新劳动力输送到江海企业;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党建扶贫在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开花结果……

这是大新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这也是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江海区从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农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旅游扶贫等方面,全方位对大新县结对帮扶交出的一份答卷。

10月13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率队再赴大新,进一步深化协作,巩固成果,为大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高新(江海)力量。彭章瑞表示,接下来,两地要进一步深化教育、医疗、社会扶贫协作和人才交流,加强督导和资金保障,为实现大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A.打造“造血”产业链

政府主导,各界参与;全面合作,深度交流。一年来,越来越多的“江海元素”出现在大新县的街头巷尾,让许多当地人津津乐道。10月22日,记者走进大新县,对江海-大新扶贫协作工作进行了一次实地探访。

过去数年,扶贫都是大新县最重要的工作主题之一。记者乘车在大新县城行驶不久,便来到了大新和乐城,一排排新建的居民楼格外显眼。“这是大新县的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江海区挂职大新县政府办副主任刘洋告诉记者。

扶贫车间位于大新县的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大新和乐城一楼。

江海·大新电摩配套产业扶贫车间位于大新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大新和乐城一楼,车间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江门大铭摩托车配件公司董事长区绍铭向记者介绍,车间主要承接江门市江海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采取“扶贫车间+粤桂协作”发展模式,主要布局电摩配套产业,安排电动摩托车电动仪表、电缆线束、座垫加工和LED家居照明组装等工种。“我们从江门本土企业带着技术、人才与材料,来到大新县开办车间。目前电动摩托车线束已经投入生产一期聘用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46人,目前已正常上班。”区绍铭说。

区绍铭进一步介绍,扶贫车间在承接江海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同时,也为搬迁户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实现了打工赚钱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每个劳动力到车间就业,每月可实现工资收入2500元—4000元。通过车间建设提供就业岗位,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就业和增收的难题,促进广大易地搬迁贫困户稳定脱贫和致富。”刘洋说。

裁线、热合、包装、配线……在大新县的电摩配套产业扶贫车间,46名工人被有序地安排到每个工位上,进行电缆线束的加工、检测。今年28岁的黄琴在扶贫车间开展线束检查工作已经有3个多月,他平均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基本能满足家中的日常开销需求。“以前离乡别井在外打工,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生计,而且离家远,时常想念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黄琴告诉记者。

黄琴正在开展线束检查工作。

“现在,我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妻子也在家附近的一个小卖部找到了工作。我们还把老人和孩子接到大新县城来居住,一家人的生活安定了下来,我感觉十分满足。”黄琴说。

黄琴是大新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贫困户之一,从偏僻的大新县昌明乡搬迁到县城的安置点,并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里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工作。刘洋把这个扶贫模式称作为“楼上住人,楼下就业”的新模式。

刘洋介绍,下一步,将就近布局电摩配套产业,发挥集约效应,将电摩配套产业链打造成为当地的产业支柱。“从电缆线束加工车间,到未来可预见的电摩托零部件生产大楼,电摩配套产业链正在逐渐成型。”据了解,这个项目由江海区、大新县合作投资,为吸引更多电摩供应商进驻打好基础。

B.提供电商业务培训

大新农产品走向广东市场

自启动粤桂协作扶贫战略决策以来,江门溢翔供应链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蓝坤明带着团队和技术来到了大新县,在大新和乐城建立起了电商扶贫服务中心,为当地群众提供电商运营、包装设计、摄影和物流等业务培训,重点培育当地的电商人才。

记者在电商扶贫服务中心看到,会议室、运营室、摄影室、多功能室等一应俱全。“我们主要为当地群众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一种是为他们普及电商运营知识和技巧,教会他们使用淘宝销售自己的农产品;一种是直接去到村民家收购,通过我们自己的渠道,帮他们销售出去。”蓝坤明告诉记者。在电商人才培训方面,主要由各大电商平台的资深讲师团队来授课,其中不乏阿里巴巴1688、淘宝、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平台,培训对象覆盖搬迁小区的贫困户、贫困村的村民,以及大新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

记者了解到,近3个月,大新县已有2300多公斤百香果、500多公斤新鲜龙眼、1200多公斤龙眼干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出去,让更多产品走向广东市场。

陈冬暖是大新县桃城镇人,现在正跟着蓝坤明学习如何打造自家的农产品品牌。“之前,我在淘宝上卖农产品,只知道把商品放到网上,对于产品如何包装、如何销售完全没有概念。在经过培训后,我学习到了不少知识,现在打理自己的网店也更得心应手了。”陈冬暖说。

C.“扶贫车间+寄养分红”模式

养殖扶贫产业助力贫困户脱贫

江海区与大新县开展扶贫协作不仅局限于县城,在各个乡镇,也处处感受到“江海元素”。记者乘车行驶在大新县的乡里田间,可见不少“江门市江海区粤桂扶贫协作—种桑养蚕、养鸽、养蜂示范基地”等宣传标语。从大新县城到下雷镇的山路上能看到成片长势喜人的甘蔗,村民房屋的墙壁上不时出现“立志脱贫”、“创造美好生活”的标语。

记者来到位于大新县下雷镇志兴村的皇鸽养殖扶贫基地看到,一群群鸽子在屋檐内的笼子里来回穿梭,飞舞、扑腾,落下许多细小白色绒毛,如同飞舞的雪花,甚是好看。

岑开亮与妻子的工作主要是清理卫生,喂食肉鸽。

记者了解到,大新县皇鸽养殖扶贫产业项目采取“扶贫车间+寄养分红”的模式建设,引进了广西南宁杰皇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大新县桃城镇、那岭乡、榄圩乡、下雷镇建设了4个皇鸽养殖扶贫基地,车间总投资1.2亿元,其中粤桂扶贫协作资金投入800万元。可以同时存栏16万对种鸽,带动各乡(镇)散户养殖70万对。

下雷镇志兴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华东向记者介绍,皇鸽养殖扶贫基地以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吸纳全县146个行政村(社区)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养殖场共养有种鸽5万多对,由贫困户出资购买,并以实物入股寄养;场地租金、鸽舍鸽棚等基础设施设备则由18个贫困村投入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配置;公司负责车间建设后期生产经营管理与销售。“届时,可惠及18个贫困村2937户贫困户,贫困户每年可获得投入资金12%以上的分红,每个村每年可获得7.2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黄华东信心满满地说。

“工作的地方离家里近,来回方便,心里头开心,干活也有劲。”基地工作人员岑开亮高兴地说。岑开亮是下雷镇志兴村凌孔屯村民,今年9月,他与妻子一起来到距离家里仅一公里远的皇鸽养殖扶贫基地工作。岑开亮与妻子的工作主要是清理卫生,喂食肉鸽等,每个月有2500元工资进账。“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这是岑开亮当前最为直观的感受。

来源:感谢叶隽毅供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