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最近的一項研究對“萬小時定律”提出了質疑,即單憑刻意的練習(更不用說練習多少量)是實現高水平表現的最顯著因素。在後來的一篇論文中,他們報告說,在被歸類爲“精英”的運動員中,練習只解釋了大約1%的表現差異。

單憑刻意的練習不會讓你成爲專家——心理學家布魯克·麥克納馬拉

很多人都聽過“一萬小時定律”的心靈神話,比如練習任何事情(吹奏長笛,求解方程式,流利地寫作)只要不斷堅持,您都將變得更好。然而,要想成爲任何領域的精英階層成員,實踐練習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這並不意味着廣泛而集中的練習會在自己的橋樑上架起,那些僅僅擅長某件事的人和那些真正偉大的人之間的鴻溝。

1993年,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凱.安德斯·愛立信(k.anders.ericsson)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將小提琴學生分爲三個不同的層次,要求他們估計到那時爲止已經積累了多少練習。對於最高級別的小提琴手,在20歲時的平均估計約爲10,000小時,高於兩個較低組的平均估計。這項研究和其他研究已被證明是有意識的實踐對成就的重要性的證據。事實上,研究人員認爲他們以實踐爲中心的框架解釋了“關於卓越表現的本質和稀缺性的主要事實”,而不依賴於先天能力。

“那些曾經被認爲能反映天賦的特質,實際上是持續了至少10年的緊張練習的結果。”在2008年的暢銷書《異類》中,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 )總結了愛立信的工作,並創造了“10000小時規則”,宣稱10000小時是“偉大的神奇數字”。

在這條規則已成爲主流文化的支柱之後,愛立信本人在這條規則上踩了剎車。愛立信在2013年寫道:“一定數量的練習會自動使某人成爲專家”,這是一種在互聯網上普遍流傳對我們作品的看法,但是,這是過於簡單化的看法。

此外,最近的一項研究對“萬小時定律”提出了質疑,即單憑刻意的練習(更不用說練習多少量)是實現高水平表現的最顯著因素。在2014年的一項元分析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心理學家布魯克·麥克納馬拉(Brooke Macnamara)及其同事檢查了80多項跨領域的表現研究,這其中包括運動,音樂和教育。他們發現,刻意練習最多佔到表現差異的四分之一左右。在後來的一篇論文中,他們報告說,在被歸類爲“精英”的運動員中,練習只解釋了大約1%的表現差異。

麥克納馬拉還指出:“當你解釋個人之間的表現差異時,實踐練習幾乎總是很重要,但這並不能說明一切。”她指出了一項對國際象棋選手的研究,發現有些人經過短短3,000小時的練習即可獲得世界象棋聯合會的稱號,而其他人則需要超過20,000小時。

那麼除了練習,還有什麼更重要?

麥克納馬拉說:當然,這取決於你的興趣,但是”智力“似乎更重要。就像“你開始的年齡、訓練的類型(如果你沒有教練的話),以及你的工作的記憶能力。等等,很多因素都起了作用。“

記住:一個小時的練習並不一定,會給兩個不同的運動員或音樂家帶來同樣的收益。麥克納馬拉還指出:“萬小時定律往往會讓人們成爲單一原因謬論的犧牲品,事實上,我們有很多複雜的情況,但讓我們用一個簡潔、簡單的理論來詮釋它。這是不夠的。”

原文摘自:馬特·休斯頓。編譯:心理學說。以上文章來源於國外網站,如有翻譯錯誤或侵權,請聯繫作者修改刪除。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用,請收藏好並轉發給更多的人,讓他們一起受益!

健康心理諮詢,找心理學說!心理學說:普及健康心理學,推動全民心理健康蓬勃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