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人面對自己有危險的事情時,會產生恐懼、擔憂、焦慮,而一旦思索瞭解決問題的方法,正是幫助自己增強對事情的“可控制力”,你的負面情緒也就會得到緩解。通常情況下,人們會將自己遭遇的不幸歸因到外界,比如,上司批評自己是因爲一直就看不慣自己,而這種假想出來的不公平感會讓人的情緒雪上加霜。

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考試前焦慮不安、坐臥不寧?受到老師父母批評後眼前一片空白,不願上班?和同學朋友爭吵後,氣得上街亂逛;買一堆不合時宜的東西泄憤?

像這類“犯規”的舉止,偶爾一次還不要緊,如果經常這樣,可就要小心了!因爲不知不覺中,你已經成了“感覺”的奴隸,陷於情緒的泥淖而無法自拔,所以一旦心情不好,就“不得不”坐立不安,“不得不”曠工、“不得不”亂花錢、“不得不”酗酒滋事。這樣做不僅擾亂了自己的生活秩序,也干擾了別人的工作、生活,喪失了別人對你的信任。

01

對有些人而言,情緒這個字眼不啻於洪水猛獸,惟恐避之不及!領導常常對員工說:“上班時間不要帶着情緒。”妻子常常對丈夫說:“不要把情緒帶回家。”……這無形中表達出我們對情緒的恐懼及無奈。也因此,很多人在壞情緒來臨時,莽莽撞撞,處理不當,輕者影響日常工作的發揮,重者使人際關係受損,更甚者導致身心疾病的侵襲。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認爲,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是靠IQ(智商),80%是憑藉EQ(情商)而獲得。而EQ管理的理念即是用科學的、人性的態度和技巧來管理人們的情緒,善用情緒帶來的正面價值與意義幫助人們成功。

真正健康、有活力的人,是和自己情緒感覺充分在一起的人,是不會擔心自己一旦情緒失控會影響到生活,因爲,他們懂得駕馭、協調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讓情緒爲自己服務。

02

當你明白自己的情緒不對勁後,你要去認識,有哪些責任是自己應該負責卻沒有做好的,又有那些責任是外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你因遲到,遭到上司的罰款處罰,心情很沮喪。那你就要追問自己:“此事是自己的原因還是外部的原因?”如果是屬於堵車之類的外部原因,那麼不必太在意。如果是自己動作慢,常起晚的原因,那就改變習慣而不是譴責自己。如果因此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那領導的處罰也是值得的。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將自己遭遇的不幸歸因到外界,比如,上司批評自己是因爲一直就看不慣自己,而這種假想出來的不公平感會讓人的情緒雪上加霜。此時,如果你能夠及時地消除對方的“假想”,並現身說法,定可以幫助對方卸掉一個沉重的包袱。

03

此外,對於已發生的事情,可能已經對現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比如你說錯了一句話,可能得罪了上司。你除了要認識到無論前面發生了什麼,都屬於過去外,還要幫助自己尋找一些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比如,要如何做才能減輕自己給領導造成的負面印象?怎樣才能讓領導重新信任自己?爲此,你可問自己幾個問題:

1.這件事的發生對自己有什麼好處?

2.現在的狀況還有哪些不完善?

3.你現在要做哪些事情才能達成你需要的結果?

4.在達成結果的過程裏,哪些錯誤你不能再犯?

當人面對自己有危險的事情時,會產生恐懼、擔憂、焦慮,而一旦思索瞭解決問題的方法,正是幫助自己增強對事情的“可控制力”,你的負面情緒也就會得到緩解。

04

長期的消極情緒對整體各系統的功能有極大的影響,怎樣擺脫和消除不良心理情緒呢?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蘭迪,提出了七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1.針對問題設法找到消極情緒的根源。

2.對事態加以重新估計,不要只看壞的一面,也要看到好的一面。

3.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

4.不妨自我犒勞一番,譬如去逛街,逛商場,去飯店美餐一頓,聽歌賞舞。

5.思考一下,避免今後出現類似的問題。

6.想一想還有許多處境或成績不如自己的人。

7.將自己當前的處境和往昔做一對比,常會頓悟“知足常樂”。

總之:人的心情時好時壞,千變萬化,我們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情,讓自己心花綻放,要經常處在愉悅、快樂、豁達、大度的情境中。生活中,人們會感到壓抑、困惑,情緒失控。但是通過一些方法來減緩負面情緒的強度和不愉快的經歷,改變抑鬱、憤怒的節奏,並增加一個情緒上正面、愉快的力度和節奏。最終,調整好情緒,消除負面情緒。讓你不論好事壞事都從容淡定。

本文內容來源於肖峯著《比能力更重要是的心理素質:做情緒的主人》。由心理學愛好者投稿,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作者修改刪除。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用,請收藏好並轉發給更多的人,讓他們一起受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