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又自具特色,宋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尚理。由於宋詩上承唐詩,詩人們爲了能與唐詩爭勝,有意在創作中撇開唐詩以情韻勝的路子,追求一種理趣,這樣,宋代的哲理詩較爲盛行,成爲一種傾向。宋朝大文豪蘇軾的《題西林壁》就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詩,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一句飽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只緣:只因爲。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本詩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是詩人黃州貶所改遷汝州任團練副使,徒經九江,與友人同遊廬山之時所作的一首詠廬山風景的山水詩。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總寫廬山山貌。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峯巒起伏的大山,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峯。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前句“橫”和“側”,是從山的縱橫來描寫,後句是從詩人與山之間距離遠近的角度進行描寫,這兩句從不同的角度對廬山進行了描寫,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只因爲自己身處廬山之中,眼界受到侷限的緣故。尾句既表明自己未得廬山全景的原因,也點出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兩句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成爲人們廣爲傳誦的警句。

這是一首寫景詩,也是一首哲理詩,詩人將廬山的壯美與嚴謹的哲理融爲一體,賦予了本詩強大的生命力,使本詩成爲千古傳誦的名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