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天寶元年(742年)李白應詔入京,可謂躊躇滿志。但是,由於朝廷昏庸,權貴排斥,他的政治抱負根本無法實現,這使他感到惆悵與苦悶。在這種心情下詩人創作了《登太白峯》一詩。此詩生動地表現出太白山高聳入雲的雄姿壯景,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無法實現政治理想的愁悶心情。

登太白峯

李白

西上太白峯, 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 爲我開天關。

願乘泠風去, 直出浮雲間。

舉手可近月, 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 何時復更還?

太白峯:在今陝西武功縣南九十里。山峯極高,常有積雪,南與武功山相連。

太白:指太白金星。這裏喻指仙人。

武功,武功山,在今陝西武功縣南。

此詩描寫作者登上太白山和太白星悄語密話,並幻想神遊天界的情景,生動地表現出太白山高聳入雲的雄姿壯景。

“西上太白峯, 夕陽窮登攀。”寫詩人直到夕陽西下才登上峯頂,從側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聳。一個“窮”字,表現出詩人不畏艱險,奮發向上的精神。

“太白與我語, 爲我開天關”此句運用擬人修辭,太白星對他傾訴衷情,告訴他,願意爲他打開通向天界的門戶。寫太白星與作者悄語交流,爲他打開天關,側面寫出了太白峯之高。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一旦離別而去,什麼時候才能返回來呢?詩人在朝廷“格言不入,帝用疏之”,不得重用,鬱郁不得志。登太白峯而幻想神遊,遠離人世,正是這種苦悶心情的反映。但作者畢竟留戀人間,渴望有所作爲。這句詩細緻的表達了作者欲去還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複雜的矛盾心理,言有盡而意無窮,蘊藉含蓄,耐人尋味。

全詩藉助豐富的想象,忽而馳騁天際,忽而回首人間,生動曲折地反映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憧憬,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特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