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在唐詩中作爲一個重要的流派,在我國詩歌發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並喻爲盛唐文學藝術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邊塞詩也以其獨特的視角審視社會現實,反映出盛唐時代的精神風貌。高適是邊塞詩中傑出的代表之一,他曾多次到過邊關,兩次出塞,去過遼陽,到過河西,對邊塞生活有着較深的體驗。高適以其親歷的見聞來寫作,著名詩作《塞上聽吹笛》正是他在西北邊塞地區從軍時寫的。此詩雖有思鄉的情調但並不低沉,表達了盛唐時期的那種豪情,是邊塞詩中的佳作。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戍樓:軍營城樓。

牧馬:放馬。

梅花何處落:是將曲調《梅花落》拆用,嵌入“何處”兩字,從而構思成一種虛景。

此詩寫塞上聞笛而生鄉關之思,把戰士戍邊之志與思鄉之情有機地聯繫起來,構成一幅動人的畫卷。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寫實景:邊關塞上,冰雪消融,正是牧馬時節。傍晚時分,戰士們牧馬歸來,月色空明,忽然間,從戍樓上,飄來悠悠羌笛聲。通過“雪淨”、“月明”等景,表現將士歸來、胡馬北去的和平寧謐;寫笛聲,表現盛唐豪情和些許懷鄉之情。這個開端爲全詩定下了一個開朗壯闊的基調。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將笛聲變成落梅的花片,構成了一種虛景,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以形以色寫無形的聲音。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鄉的情調。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與一、二句中胡天戰士牧馬而歸月夜吹笛的實景構成虛實相應的邊塞和平寧靜的動人意境和全詩樂觀開朗的基調。

全詩虛實相生,搭配和諧,用明快、秀麗的基調,豐富奇妙的想象,實現了詩、畫、音樂的完美結合,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真可謂唐人邊塞詩中的極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