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持續減持萌生退意,白衣騎士恆天然與貝因美將成熟悉的陌生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通過一步步減持,恆天然與貝因美(002570.SZ)上演了一出“熟悉的陌生人”。

3月2日晚間,“國產奶粉第一股”貝因美公告稱,股東恆天然乳品(香港)有限公司(下稱“恆天然”)已經完成佔公司總股本3%的減持,減持完成後,恆天然還持有貝因美14.82%股份。

與此同時,恆天然表示,自公告披露之日起十五個交易日後的未來三個月內,擬繼續減持不超過3%的股份(3067萬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從2019年9月下旬至今,恆天然已累計減持貝因美4%的股份,明顯萌生退意。

值得一提的是,恆天然此次擬減持的3%股份,以及累計減持完畢的4%股份,均爲2015年3月以18元/股要約收購貝因美而得。五年過後,恆天然以大部分不超過6元/股的均價甩手減持,也暗示了這段關係的無奈之處。

五年之間:從甜蜜牽手到退意已決

故事回到五年前的2015年3月,恆天然以18元/股要約收購了貝因美18.82%的股權(約1.92億股),花費約34.64億元代價成爲貝因美的第二大股東。

彼時,恆天然對雙方的合作充滿期待。

時任恆天然首席執行官施牧德表示,“收購貝因美18.8%的股份對雙方來說都具有里程碑意義。我們將一起建立從牧場到中國消費者的完整供應鏈,並利用恆天然位於新西蘭、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奶源和生產基地。合作可幫助恆天然擴大其安滿品牌嬰幼兒營養製品在中國的銷售覆蓋。”

此後,恆天然將自有品牌“安滿”交給貝因美代理,期望藉助對方的渠道鋪設和宣傳營銷打開市場。另外,雙方還成立合資公司收購達潤工廠。

不過,雙方的“蜜月期”隨着貝因美業績下滑而提前告終。

2016年,貝因美鉅虧7.81億元;2017年,貝因美一口氣甩賣了位於上海、北京、杭州等多地的29套房產,但是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0.6億元;2018年,退居幕後7年的謝宏重回貝因美擔任董事長,貝因美才成功扭虧,但扣非淨利潤仍爲虧損的2.17億元。

事實上,早在2018年,市場就傳出貝因美與恆天然合作生隙的消息。

2018年1月,貝因美下調業績預期至大幅虧損,恆天然公開表示了失望,直指貝因美內控體系和財務管理缺陷,並對其出售子公司投以反對票。

2019年1月24日,貝因美以1.2億澳元將澳大利亞達潤工廠51%資產出售給恆天然,並終止與恆天然簽訂的“達潤協議”。此舉被外界視爲恆天然退出貝因美邁出的關鍵一步。

到了2019年3月,恆天然大中華區總裁朱曉靜辭去了貝因美董事職務,更是加深了雙方“分手”的信號。

創始人謝宏在2019年5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恆天然無法理解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不夠靈活和接地氣,恆天然的決策效率低下反而拖累了貝因美。

2019年8月,恆天然第一次宣佈預減持所持貝因美1%股份的計劃,恆天然首席執行官Miles Hurrell將雙方的合作定調爲“令人失望的合作”。

對於恆天然的有意退出,貝因美方面則公開表態,“尊重所有股東的選擇決定,貝因美對此持開放態度,關鍵在於股東認同貝因美的戰略、貝因美的價值。”

對於恆天然的連續減持,3月3日,記者就此致電貝因美證券事務部,但是電話無人接聽。

2019年預計虧損8799.99萬元

貝因美面臨的遠不止股東的退意。

在經歷2018年的扭虧“摘帽”後,2019年,貝因美再度陷入虧損。

2月29日晚間的業績快報顯示,2019年,貝因美實現營收27.97億元,同比增長12.31%;淨利潤爲虧損的8799.99萬元,同比下降314.04%。

對此其解釋,由於公司經營情況的改善仍無法立刻消除並彌補因新生兒出生數量減少、市場滯脹、2019年上半年乳鐵蛋白漲價、公司非經常性收益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等因素影響,導致淨利潤仍然虧損。

同時,貝因美也在近日公佈了2020-2024年的規劃綱要,提出“重點開發形成五大品類產品,即嬰配粉、輔食、營養品、特殊醫學配方食品和兒童健康食品(包括不限於零食等)”的策略,確立重回行業“三甲”的目標,同時提出“構築母嬰生態圈,生態圈營收突破千億,成爲母嬰行業平臺企業”的目標。

一位乳品業內人士就此分析指出,貝因美還需解決渠道不暢的問題,重整渠道、拓展線上線下銷售都非常關鍵。

歷經28年歲月的“國產奶粉第一股”貝因美能否重回輝煌?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