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华亭港作为内港,青龙镇港作为外港,上海一地拥有两大港口。至清代康熙开海通商后,上海港发展成为江南第一大港,奠定了近代上海城市雏形。

【编者按】转载“上观新闻”里苏智良先生关于上海港口发史的研究发现……

上海是一座沿海港口城市。从古至今,上海的发展与海洋有着怎样的联系?日前,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在韩国釜庆大学围绕“从海洋发现上海的历史”这个主题作了演讲。他认为,自隋唐华亭港始,上海就是一个海边港口城市。唐宋之际的青龙港,“海商辐凑”;近年考古发现的瓷器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证明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再度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上海的历史与海洋交织缠绕,展现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和风貌。

什么是上海?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但是有一个视角,我觉得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上海与海洋的关系。上海是一个沿海港口城市。单从名字上说,“上海”中就包含了“海”,寓意着这座城市与海洋的不解之缘。那么,从古至今,上海的发展与海洋有着怎样的联系?今天,我就围绕“从海洋发现上海的历史”这个主题,和大家作一些分享交流。

上海的简称“沪”是怎么来的?

上海乃海洋之子。数千年来,因为海潮的作用,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陆地,而上海就位于这块陆地上。

古代上海人的生计与海洋息息相关,渔业、盐业等成为支柱产业。据《吴郡志》记载,晋建兴元年,也就是公元313年,在吴淞江下游入海口(今青浦一带),渔民用竹编工具“扈”来捕鱼,因此这一带也被称为“扈渎”。渎,就是河流汇入大海的地方。所以,在宋代吴淞江的入海口附近,还有“扈渎村”之名。

隋代的僧人灌顶曾记录了这种渔具的使用方法:

天台基压巨海,黎民渔捕为业。为梁者断溪,为簄者藩海。秋水一涨,巨细填梁。昼夜二潮,嗷岌满簄。

“簄”与“扈”含义相同,指的都是用绳缠编竹条而形成的一种利用海潮涨落捕鱼的工具。以上这些记录表明,当时吴淞江入海口地区的主要经济形态是渔业。以捕鱼工具“扈”命名地名,充分说明当时吴淞江入海口一带渔业的兴盛,或许已经形成渔港。

“扈”与“簄”都是“沪”的通假字,上海的简称“沪”即发端于此。从这一点来看,沪渎一带的早期渔港在上海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青龙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上海不是近代才形成港口城市的。自隋唐华亭港开始,上海就是一个港口城市。华亭港形成于隋开皇年间,也就是公元581-600年,港口位于吴淞江支流顾会浦旁。

华亭港的得名,一是因为三国东吴名将陆逊封华亭侯,以华亭谷为乡邑封地,华亭也因此记载于《三国志·吴志》。二是到隋唐时期,汇集众多支流的吴淞江,入海口江面极为浩瀚,时称“华亭海”。此外,隋朝存世虽然只有37年,但南北大运河的成功开凿,使华亭地区的谷物和散盐得以便捷运出,促进了运输和经济的发展。

青龙镇建于唐天宝五载(746年)。相传孙权曾在此建造青龙舰,故得青龙江和青龙镇之名。《吴郡图经续记》曾记录青龙港的得名:“昔孙权造青龙战舰,置于此地,因以名之”。但青龙港作为贸易港口的记录则出现在唐代。所以,上海地区最早的贸易港口城镇当推青龙镇,而最早的通商港口为华亭港。

唐天宝十载华亭建县,治所驻地今松江老城区。华亭建县,得益于唐开元元年(713年)重筑“长百二十里”捍海塘,使域内土地免于海水渍浊之灾,海岸得以稳定,农业经济向好发展,人口随之增多。当时,华亭港作为内港,青龙镇港作为外港,上海一地拥有两大港口。至晚到647年,上海已与外国通航,这一年日本圆仁和尚来华,从松江乘船返回日本。隋有华亭港,唐有青龙镇。五代十国时期,青龙港与日本、高丽(今朝鲜)、契丹(今辽河一带)、大食(今伊朗)等地有商船往来。

到宋代,青龙港已有相当规模。北宋嘉祐年间《隆平寺宝塔铭》记录:周边的杭州、苏州、湖州、常州等几乎每个月都有船只到青龙港进行贸易,稍远的福州、漳州、泉州、明州(宁波)、越州、温州、台州等地的商船,一年至少也要来两三次,而两广、日本、新罗的商船每年也要来一次。到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当时人已将青龙港称为“江南第一贸易港”。

近年考古发现的瓷器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证明了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青龙镇遗址出土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窑口可复原瓷器6000余件及数十万片碎瓷片。大量福建窑口的瓷器与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发现的瓷器组合非常相似,说明当时许多瓷器产品运到青龙镇后,进而转口外运,主要销往高丽与日本。

青龙镇港虽是海外贸易港,但仍位于内河岸,从吴淞江海口到青龙港实际有数十公里的距离,青龙港口水面相对开阔而安全可避风暴,而商船停泊离镇上官检和交易、居留地不远,因此对于商家来说,是个比较理想的港口选择。

北宋年间,在华亭县设立市舶务,派来专任监官,实际负责管理青龙镇对外贸易,这是在上海地区设立的第一个海外贸易管理机构,也是青龙镇为支点的华亭县海上贸易发展的新标志。贸易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后期,华亭县已是“据江瞰海,富室大家,蛮商交错于陆之道,为东南第一大县。”

南宋前期,大量贸易船经吴淞江在青龙镇停泊交易。于是,南宋朝廷将两浙市舶司从杭州迁往华亭,长达30年。

贸易的发达,带来了文化的繁荣。青龙镇作为江南文化的码头、上海文化的源头,集聚了灵气、大气和文气。白居易、杜牧、陆游、范仲淹、王安石、赵孟頫等众多名人都为青龙镇所吸引,常驻足于此,交友赏景,吟诗作画,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流传了不计其数的佳话,给青龙镇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诸如:唐朝陆龟蒙的《淞江怀古》、白居易的《淞江观鱼》、杜牧的《吴淞夜泊》、皮日休的《沪渎》,宋朝范仲淹的《吴淞江上渔者》、司马光的《江上渔者》、苏东坡的《记游松江》等诗词名篇佳作,营造了青龙镇浓郁的文化氛围。

到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升格为府,管辖华亭一县,第二年改称松江府。元代在全国设立7大市舶司,其中一处设立于华亭县上海镇。元代南粮北运,陆路运输消耗太大,运河漕运又常堵塞,海漕运输应运而生,上海港成为海运漕粮的重要基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将华亭县东北的五乡之地分建为上海县,进一步促进城市和港口的繁荣发展。当时,除国内南北商贾外,日本、朝鲜、南洋、阿拉伯等地商人也经常前来贸易。

宋元之际的杰出女性黄道婆,跳跃式地将棉纺织技术从海南带到江南,实施全方位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她开创了中国纺织业的新时代,是江南纺织业的奠基人,对江南文明的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大量的棉布、棉纱外运,大大促进了上海和江南航运业的发展。

入明代以后,经过多次开凿疏浚治理的黄浦江,最终形成“黄浦夺淞”浩阔之势,江河的疏浚为运输奠定了基础。至清代康熙开海通商后,上海港发展成为江南第一大港,奠定了近代上海城市雏形。

沙船是当时上海最常用的平底船,它是一种适合于多沙滩的江海水面航行的船只。今天上海的市标上有两个重要的元素:五帆沙船、螺旋桨,沙船是上海古代的城市历史文脉的象征,螺旋桨则象征着现代的上海将永远不停地向前发展。五帆沙船身影是对沙船海上运输业历史贡献的一种肯定,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

逐渐形成海商复合体的社会架构

上海镇的兴起虽比青龙镇晚数百年,但上海镇港的位置,比青龙镇更加接近吴淞江入海口,与海洋的关系更加直接,位置更加有利。《明一统志》称:“本华亭海地,居海之上洋,旧曰华亭海。宋时商贩积聚,名曰上海市。”并逐渐形成航海业的南洋、北洋、长江、内河、海外等五大航线。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的国门。作为其后签署的《南京条约》的重要条款之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被定为通商口岸。由此,上海作为开放口岸,逐渐被纳入世界体系。

1843年上海开埠后,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宽松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外贸易逐渐取代了广州,成为近代以来中西贸易的中心。对此,1858年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这样说: “五口通商和占领香港,仅仅产生了一个结果: 贸易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1850年大英轮船公司将伦敦—香港的远洋航线延伸到上海并开启定期航班,标志着近代上海远洋航运进入专业化发展的开始。1862年法国法兰西火轮公司开辟了巴黎—香港—上海的东方航线,打破大英轮船公司的垄断。接着德国也加入竞争。19世纪50年代,上海港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建立起强大的交通网络。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以及1871年欧亚海底电缆的铺设,创造了一个东方与西方文明联系更加密切的新时代。轮船逐渐代替帆船成为了远洋航运的主角;新式轮船公司不断涌现,上海与欧洲远洋航运的垄断被打破;这些变化对于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远洋航运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扩大了中西贸易的发展。国家投资的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目的是发展本国的航运业,以“分洋人之利”。李鸿章曾忧心忡忡指出:“以中国内洋任人横行,独不令华商展足耶?日本尚自有轮船六七十只,我独无之,成何局面!”所以“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但实际效果并不太理想。

近代上海一度成为冒险家的乐园。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自然也是最大进口鸦片的港口。1909年在上海的门户——外滩,中国第一次主办了国际重要会议——万国禁烟会,这个会议也是世界联合禁毒的开端。

从1895年到1918年间,上海港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内河轮船航运的兴起和沪宁、沪杭铁路的建成,强化了港口的集疏运功能;远洋运输的扩展,进一步开拓港口的远洋腹地,使上海港逐步成为国际性贸易港口;钢筋混凝土码头和仓库的建设迅速推广;通过航道的大规模整治,保证了万吨轮能顺利进出上海港;港口、贸易的拓展有力地促进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又増加了港口进出的货源。这些推动着上海港向国际贸易大港过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贸易大港奠定了基础。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几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其中就有“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伦敦、纽约、东京、柏林、芝加哥和上海)”;“上海,东方的巴黎”。此后,上海港逐渐发展成为远东航运中心,年货物吞吐量一度高达1400万吨,船舶进口吨位居世界第7位,上海也一跃成为世界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在深受海洋文明滋养的上海,逐渐形成海商复合体的社会架构,主张契约、自治、平等、竞争。作为港口城市,上海总是自觉顺应于大的社会潮流,其经济行为总是由国际市场的走向来决定,从而不同于传统大陆文明以身份、等级、尊卑作为社会结构,由此为商业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海作为中国受到外来海洋文明影响最深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欧洲城市的发展,依靠海上交通和大洋贸易发达起来。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人口、经济和政治的重心逐渐从内陆转到沿海,是一个全球化现象,上海是这次空间转移的受益者。

(杜猛与夏斌在上海陆家嘴合影留念)

国际港口协会会长皮特斯特鲁伊斯先后三次来洋山港,感叹:“我走过世界上所有大港,也见过一些建在海岛的港口,但像依托洋山这样的孤岛,在离大陆如此远的地方,建规模如此大的现代化港口,殊为罕见。”

洋山深水港位于口外的浙江省嵊泗列岛并隔海相望,由大小洋山等数十个岛屿组成,是中国首个在微小岛上建设的港口。从高空俯瞰,洋山港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如此规模巨大的深水码头每天货运吞吐量惊人,这是智能化港,是上海港运中心,世界第一大港。

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年底将开港试运行 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港区。

世界上最大的深水海港码头是洋山深水港世界纪录初创者:洋山深水港世界纪录保持者:洋山深水港世界纪录领域: 码头 世界纪录规则: 世界上最大的深水海港码头世界纪录数值: 长32千米,宽31.5米世界纪录编号: 20170900395世界纪录有效期:至世界纪录被打破为止。 世界纪录见证人: 扛旗世界纪录见证人002 扛旗世界纪录见证人003 世界纪录来源: 扛旗世界纪录世界纪录数据库 世界纪录颁证日期:2017年9月8日世界纪录详细内容: 世界上最大的深水海港码头是洋山深水港。洋山深水港位于杭州湾口、长江口外的崎岖列岛上。全长32千米,宽31.5米的东海大桥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上海市南汇区芦潮港的主要外海跨海通道。洋山深水港距国际航线仅45海里,是离上海最近的具备15米水深的天然港址。

(来源:金融街电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