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物流公司的老闆張先生前幾天運一批貨到廣州,他在網上找的是一家陌生車隊。貨發出不久,他發現自己上當了,合同定好的汽運被改成了海運。爲減少損失,他中途攔貨,無端搭進了上萬元“運費”。氣憤之餘,他來到本報,想通過自己的經歷提醒同行,在找車運貨時,一定要擦亮眼睛,防止有人故意耍手段。

張先生今年60歲,在物流行業摸爬滾打8年了,也算是比較有經驗的了,但他沒想到,竟然被一家手續正規的車隊給耍了。好在,他及時發現問題,損失了1萬多元,否則,貨物一旦不能按時運抵,將面臨數萬元的索賠。

6月30日,張先生接到一個貨單,把一批價值百萬元的貨物從錦州運到廣州,發貨方要求7月5日前送達。於是,他通過平時常用的“貨車幫”發出了僱傭貨車的消息。很快,有一瀋陽人和他聯繫,給他推薦了一個鞍山的車隊。通過電話聯繫,當天,兩名司機就把一輛鞍山牌照的13米掛車開到錦州。張先生看了兩人的身份證、駕駛證、行車執照等所有手續,一名司機叫代恩有,另一個叫郭啓家。確認各項手續沒有問題,並拍了照片,談好運費爲1.7萬元,採用汽車運輸方式,屬於合理價格,正常3天就能到達廣州。雙方簽了合同後,當天就發車了。

7月1日上午,張先生接到一個電話,自稱貨車司機,問他這批貨的接貨地點是哪裏,並說車正在高速上。張先生當時正忙,就說過一會兒把地址發到對方微信上。等張先生在微信上給前一天來拉貨的司機發接貨地址時,發現自己已被對方拉黑,消息發送不出去。此時,他意識到可能出事了。於是,他趕緊給姓代和姓郭的司機打電話,均不接。在他不斷地撥打後,電話終於接通了。

在張先生追問下,對方說換車了。憑經驗,張先生覺得對方在說謊,因爲他們知道送貨地址是廣州,不應該再問,一定是他們沒有汽車運輸,而是改爲海運了。張先生解釋,從錦州運貨到廣東,汽運如果1.7萬元,海運也就8500-9000元。所以,張先生判斷他們是中途轉爲了海運,目的是賺取兩者之間的差價。但張先生這批貨運到廣州的指定時間是7月5日,海運雖然便宜了近一半,但時間卻大大延長。如果貨物在指定時間內不能運到廣州,張先生要賠償數萬元的違約金。

想到這裏,張先生趕緊又跟當初給他打電話的瀋陽人聯繫,問其是不是把貨改爲海運了?但對方始終不承認,又給了張先生其他電話號碼,說是換車後司機。就這樣,張先生從1日下午到2日早上頻繁打了上百個電話,對方也陸續給他好幾個手機號碼,但都互相否認隱瞞。最終,在2日早上,有一司機說出了貨送到了營口。聽罷,如張先生判斷一樣,貨物要改走海運了。於是,他立刻和兒子開車趕到營口,找到了貨物送到的這家負責海運的物流公司,好在貨還沒有發出。否則,貨物到廣州的時間肯定延誤了,自己將面臨數萬元的違約賠償。

但令其沒想到的是,張先生在取貨時,又遭到了該海運公司的百般刁難,以此索要各種費用。取貨心切的張先生詢問了當地的朋友,一時也沒有辦法,只好交了8000多元纔將貨物取出。之後,他又聯繫貨車將貨拉回錦州,再發往廣州。好在,時間還勉強趕得上,但這麼一折騰,他一共損失了1萬多元。

張先生想通過自己的經歷提醒其他物流公司,在選擇運貨方時要提高警惕,即便對方手續齊全,也要防止他們將汽運改爲海運或鐵路運輸,因爲汽運速度最快,但成本遠高於另兩者。因此,一些鑽空子的車隊爲了賺取差價,私自更改運輸方式。他認爲,一般往廣東、福建、海南等沿海城市的貨物,有可能把汽運私改爲海運,而發往其他內陸地區的貨物,則有可能被改爲火車運輸。他提醒,最好找熟悉的運輸車隊,或者在合同細節上對違約等問題進行詳細約束,避免因此遭受損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