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查無此人

由陳凱歌、李少紅、趙薇、郭敬明擔任導師的導演選角真人秀《演員請就位》昨晚首播,瞬間引發熱議。然而觀衆的關注點偏向“想看郭敬明上奇葩說”、“趙薇太有梗了”、“明道有點看不起自己了”等邊緣性話題上,究其根本是節目在呈現主體上弱化了“演技”,放大了“演員”。

平心而論,《演員的誕生》的確是一檔以演技爲視角,爲一部分有實力沒市場的追夢演員們搭建了一個演技切磋的平臺。

而從第一期來看,《演員請就位》則是一檔以演員爲主體,爲絕大多數並沒有多少實力,卻自信爆棚且一心想火的演員們,搭建了一個訴說艱辛、互相鼓勵讚美的平臺。

難怪有路人觀衆感慨“如果演員們都是這樣的實力和這樣的心態,就算‘就位’了也毫無意義!”

一邊比慘一邊過度自信

無論是演技類還是音樂類選秀節目中,觀衆最反感的就是選手們講述自己悲慘的身世和堅持夢想的不容易,以情動人,活生生把一檔競技類節目變成“比慘”大會。《演員請就位》也沒能避免這個通病,將演員這一職業的難處渲染到極致,放大每一個參賽選手的優秀,卻適得其反。

節目的核心雖然是導演選角,但賽制的最初卻是演員自主選擇心儀的導演組隊,原因是打破演員的被動僵局。用戲齡0年的毛曉慧的話來說,“演員永遠都在被選擇,自己永遠沒有權利去選擇,可能永遠都無法碰到自己想要合作的導演。”

可是從觀衆的立場來看,毛曉慧作爲一個剛出道就演《神鵰俠侶》女主角的新人,說出這樣一番話毫無說服力。再者,從職業本質來看,編劇的作品也需要被導演選擇、導演需要被投資方選擇,大家都是被動的,除非你帶資進組做自己的金主爸爸,不然被選擇是所有人的宿命。

至於明道坦誠自己已經有將近一年沒有戲拍,甚至被告知再也無緣男一號;陳若軒爲了追求本質,放棄了好幾個劇本,執着等待機會。放在個體來看,是有遺憾,但放在演員這一羣體來看,是很常見的必然,甚至在演員之外的其它職業中,也有很多人在經歷着“冷板凳”。

與過度放大自己的弱勢,試圖引起觀衆同理心相反的是,《演員請就位》中還存在着另一批不得志,但自信心爆棚的選手。

他們大多有五年以上的從業經驗,有的小有名氣但實力不被認可,比如陳翔,“其實我自己覺得演得還可以,但爲什麼好多人都質疑我” ;有的默默無名但拿過獎,覺得自己實力過硬只是缺少舞臺,比如段博文,“我來這裏就是要拿冠軍的”;有的想要撕掉身上關於他人的標籤,靠實力讓觀衆認識獨立的自己,比如任容萱,“我只想告訴大家,我也是個演員。”

有信心是好事,但過度自信使人迷失。想想《演員的誕生》中的劉敏濤,戲不比任何人差,姿態卻始終謙卑,在不紅的歲月裏磨鍊演技,等待機遇。而不是自怨自艾,抱怨觀衆和市場沒有眼光。

《演員請就位》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絕大多數選手,無論是新人、名氣不大的前輩或者曾經紅極一時的明星,都太過浮躁,太想一夜成名,亦或重回巔峯,反而是對於演技本身的重視,沒能體現。

作品的主題與演員的演技不成正相關

第一期最大的爭議性話題,是李誠儒和郭敬明關於影視作品應當表現“家國情懷”還是“高中生談戀愛”的討論。

李誠儒首先對演員的臺詞功底提出了批評,認爲郭俊辰和董力說話含糊不清,臺詞不過關;隨後將矛頭指向了《悲傷逆流成河》作品本身,“影視作品可以表現家國情懷、忠人義士等很多內容,難道現在的年輕人看的電影就是高中生談戀愛?如果看的是這些,那電影、舞臺是幹嘛的?”

對於他的質疑,郭敬明避重就輕,三言兩語將演員表演上的瑕疵歸咎到自己身上,然後直接過渡到對作品的解讀。

他認爲《悲傷逆流成河》是國內第一部以校園霸凌爲題材的小說和電影,作品的目的是讓讀者和觀衆通過主人公易遙的遭遇關注到校園霸凌這一現象。

“你可以繼續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是請允許它的存在;你可以繼續討厭你討厭的東西,但請允許別人對它的喜歡。”這一總結性陳詞瞬間引起觀衆好感。但是,在《演員請就位》這樣一檔以探討演技爲主的節目中,真正應該被放大的不應該是演技本身嗎?

作品的創作方向和主題思想應該由創作者來把關,演員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出質疑,但根本職責還是要還原作品。李誠儒後半部分的表達的確過於偏激,但是前半部分的觀點纔是節目應該展開,導演不應該回避,以及觀衆對於演員這一職業真正在意的。

在彩排階段的視頻中,先是董力肯定了科班出身的郭俊辰專業度高,後是郭俊辰肯定董力的爆發力和短時間的領悟力高,引起觀衆的期待值。但正片中,雙方的情緒和戲劇張力都不夠,連臺詞都不過關,最後的解釋卻是辜負了導演,沒能還原彩排時70%的精彩。

個人覺得,兩位年輕演員辜負的不僅是導演,還有他們自己以及觀衆。

男性導演和女性導演的不同解讀

首期一共完成了五組表演,分別是明道和陳若軒的《破冰行動》、董力和郭俊辰的《悲傷逆流成河》、包文婧的《天下無賊》、劉雅瑟的《滾蛋吧!腫瘤君》以及鄂靖文的《無名之輩》。但真正令人驚喜的表演,並沒有,可能這也是觀衆看完節目後,將討論點放在其它話題上的原因。

相比之下,四位導演的點評反而更吸睛。以包文婧的《天下無賊》爲例,對於包文婧最後應不應該拿起手錶以及即興打電話,四位有不同的見解。

陳凱歌認爲電影是視覺藝術,如果人物只是回頭看着那塊表,就已經足夠將她對於已逝愛人的所有情感表露出來。觀衆都很清楚那塊表對於人物的重要性,她用剛喫完烤鴨後油膩的手直接輕易地拿表是不合適的,她只有重視到不敢拿,才更真切。至於最後的打電話,更是直接將本來自然真實的情景,變得生硬模式化。

郭敬明也持同樣的觀點,甚至表示,“一百個演員會有九十八個拿起那塊表,而少數不拿的恰恰是留出了戲劇想象的空間。”

然而作爲女性導演的趙薇和李少紅持相反意見。趙薇認爲,人物應該拿起手錶,因爲直接將心愛之人的遺物擱置在桌面上掉頭就走,是不符合人物情感的。

李少紅則認爲,如果這場戲的打點只放在手錶上是不夠的,打電話很有必要,只不過通話時的臺詞需要修改,比如不是和愛人對話,而是和自己對話。

每一位導演會根據自己的閱歷和審美,給出不同的表演意見,而這些意見是《演員請就位》目前爲止的精華所在,也希望節目中的演員們能在導演們的指導下,放下雜念,有所進步,真正“就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