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因爲年代久遠總不乏一股神祕之感,尤其是農村長輩時常講一些傳統故事讓人將信將疑卻總是意猶未盡。這些傳統故事和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一樣,似乎總能從其中感受到遙遠古代那若有若無的社會百態。例如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會貼門神,如今已經漸漸消失,隨之產生的門神故事每每讓人流連忘返。足見以往的農村定然也是如此圍爐夜話,聽長輩談玄講經。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民間俗語同樣意味深長,這些俗語的背後都是古代傳統文化縮影,細嚼之下常豁然開朗之感。比如這句與香火相關的俗語“人怕三長兩短,香忌兩短一長”,兩句話乍看之下讓人既熟悉又陌生。

求神拜佛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即便是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依舊十分盛行。逢年過節,許多寺廟都是香火鼎盛,人們以此祈福,借香表意,燒香依舊是寺廟中必不可少的行爲。猶記得當年農村,家家都於堂屋設一神龕,上書“天地君親師”,時常燒香而拜之。可見,燒香始終以其特殊的含義在華夏大地上流傳。然而燒香並非拿香點燃插香爐後作揖這麼簡單,箇中講究紛繁複雜,古人認爲,燒錯了不但不吉反而會招來災禍。

先來說說“三長兩短”,這句話自然是家喻戶曉,是表達死亡的一種代稱。可是代稱千千萬爲何偏偏選中它呢?於此有三種說法,一是和傳統文化中土葬所用的棺材相關。對於棺材並不陌生,但箇中講究卻少有人知。棺材共用6塊木材拼成,上下兩塊代表天地,左右兩塊代表日月,此四塊均爲長木。而前後兩塊則需要四方形的短材,叫做彩頭彩尾。如此便是“四長兩短”,其中天木是死後才蓋,所以只說“三長兩短”。另一種說法和鑄劍大師歐冶子有關,傳聞其鑄了三把長劍,兩把短劍如魚場、勝邪。五把劍鋒利無比,與之相對都有性命之憂,故而稱三長兩短,不過大多認爲此說牽強。還有一種說法是指香火,上香常用三柱故而三長,蠟燭常用兩支故而兩短,而這些東西專用祭祀,所以代指死亡。

再說“香忌兩短一長”,很多人可能不知爲何只用三炷香,其實還是源於古人對自然的感恩,早在佛道產生之前就已經出現,人們以此驅疫避穢,敬神清心。民間普遍認爲三炷香代表天地人,“人”代表祖先。而道教常指三清,佛教則代指佛法僧。燒香的禮節頗多,此處便補贅述,之所以忌兩短一長,是因爲古人燒香還配有一本香譜,根據燒香後三炷香的長短來對應吉凶禍福,也就是俗稱的“看香頭”。而兩短一長常被視爲不吉,所以是燒香時最不想到看到的一種。

當然,隨着科技的進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這些現象也逐漸被科學認知所取代。燒香後所顯示的長短並非神明預示,卻和生產商和當時的環境密切相關,無論是材料的優劣還是工序的緊密程度,都會直接影響香的質量從而導致長短的不同。而燒香環境中的風向也會對香的燃燒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哪怕是點火的先後都會導致前後長短不一的現象。反之,如果人爲佈置合適的環境,以此行騙次次吉香也不是沒有可能。不過,雖然燒香並沒有改變古人的生活,但其盛行的程度卻深刻地體現古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如今人們大多衣食無憂,也漸漸明白美好的願望只有靠勤勞的雙手才能實現,燒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個時代結束的標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