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傳的傳統文化總讓人回味無窮,尤其是民間俗語。作爲民間百姓的智慧結晶,這些俗語蘊含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紙上空談有着截然不同的現實指導意義。雖然大多數俗語都帶有時代的侷限,但也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百姓的生活百態,對於我們瞭解古代農村百姓生活是一條不可多得的途徑。比如這句“五樹進宅,人窮家敗”,則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古代地廣人稀的環境下,單家獨戶的鄉村景象。

古代百姓生活大多由於環境所限而依山傍水,對於大自然的親近遠勝今天。不僅文人墨客喜歡花草樹木點綴詩情畫意,就連尋常百姓也喜歡在院內種上簡單的樹木以愉悅身心。前者如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就因在家宅前種過五棵柳樹而被世人稱爲“五柳先生”。後者更是所見不鮮,筆者生長於農村猶記得院子四周便有不少果樹如李樹、桃樹等,每逢春天放眼忘去腦海中滿是“萬紫千紅總是春”、“人面桃花相映紅”、“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等美不勝收的唐詩。與大自然相比,在自家院中種樹就要掣肘多了,題中所說的五種樹木就首先被人們攔在了院牆之外。

首先要說的便是松柏兩種樹木,這兩種最爲常見的樹木卻很少出現在百姓的院子中,這和它兩的生長習性有着莫大的關係。松樹和柏樹都是耐寒耐陰,所以大多生長在陰涼之地。尤其是柏樹,在農村普遍見於墳地周圍,加上古人普遍迷信,以此認爲二樹屬陰,而陰陽有別,自然不適合種在家中,故而排除在外。其次要說的便是桑樹和梨樹,這兩種樹木幾乎是古人最爲熟悉的兩種樹木,一種是古代養蠶必不可少的樹木,一種是最爲普遍常見的水果樹木。

雖然都和古人生活息息相關,但古人還是不讓其進家門。原因想必衆所周知,即便是今天,長輩在場的情況下喫梨都依然能夠聽見分梨不吉的說法。古代生活質量普遍低下,人們希望從各個方面找到慰藉,對於任何給人不吉的東西要避諱,無辜的漢字也被殃及。失火了要喊走水,分梨象徵着“分離”,桑樹與“喪”同音,類似的還許多。人們喜歡開門大吉而不是開門見“晦”,所以桑樹和梨樹也被排除在外。

而槐樹原本人見人愛,但由於一種的昆蟲的出現讓槐樹也被移除了家門。這種昆蟲叫做尺蠖,時常生長於國槐 、楊樹、柳樹上,老熟之後便會吐絲把自己懸在空中,所以民間百姓給它們取了一個綽號叫“吊死鬼”,如此一來人們既不喜歡這些小蟲,也不喜歡他的綽號,久而久之只好移到別處了。

如此看來 ,古人之所以嫌棄似乎都是因爲迷信避諱所致,如今看來自然是無稽之談。不過也有長輩告訴我們,其中桑樹,松樹,柏樹以及槐樹這四種因爲其味道偏甜,容易被蟲蛀,所以不能用來當作建造房屋的材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