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稱,經過農民、科研人員、政府機構和企業40多年的努力,以商業化規模種植的“海水稻”,終於首次擺上了中國人的餐桌,這是糧食生產的一次突破。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16日報道,寧萌(音)從網上購買了一袋這種水稻,並把它寄往男朋友家中。她的男友與自己的父母一起,住在浙江省的一個城市,這份大米是來自未來兒媳的禮物。

在中秋節這天晚上,這家人圍在電飯煲旁。隨着蓋子打開,水蒸氣和香氣撲面而來,每個人都深吸了一口氣。

寧萌給予了最高的評價:“我可以喫出這米粒粒分明。我男朋友說,它喫起來像過去在村裏喫的大米的味道。非常好。”

報道介紹說,這些大米不是在傳統的用清水澆灌的稻田裏種植的,而是在山東省青島市黃海岸邊的鹽鹼地裏種植的。

報道稱,中國有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尚未得到利用,因爲它們的鹽鹼含量過高,農作物很難生長。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表示,如果這些土地有十分之一被利用起來,種植耐鹽鹼水稻,那麼,中國的水稻產量將提高近20%。他說,這些土地可以生產5000萬噸糧食,足以養活2億人。

報道認爲,由87歲的袁隆平率領的團隊,正在向這個目標努力。最近,他把海水稻產量提高了一倍,過去,這種水稻由於產量過低,無法大規模種植。

報道介紹了中國這項成就的背景:上世紀70年代中期,爲解決這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的糧食問題,中國政府開始尋找能在鹽鹼地種植的水稻品種。

其中最重大的發現來自廣東省科學家陳日勝,他在湛江遂溪縣發現了一種紅色的野生水稻。經過數十年的性狀選擇、雜交育種和基因篩選,全國的研究人員得出了至少8個候選品種,但它們的產量都很低,每公頃只有2噸左右,是傳統水稻的三分之一,不值得大規模種植。

而上月,在位於青島的中國最大的海水稻試驗田,袁隆平團隊的海水稻每公頃產量超過了4.5噸。

新水稻有哪些特點?報道援引中國水稻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黃世文的話說,鹽是一種殺菌劑,它能減少或阻斷一些細菌類疾病的傳播。黃世文表示:“爲了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這些水稻必須擁有一定的‘頑強’基因,這讓它們可以更好地抵禦病蟲害。”他說,這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食物鏈的有害化學物暴露風險。(編譯/王棟棟)

港媒關注糧食新突破:袁隆平將“海水稻”擺上中國人餐桌

資料圖片:9月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測產專家組專家在對取樣海水稻進行面積測量。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