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手稿橋樑被證實可行 達芬奇手稿橋樑外觀圖片曝光

研究發現,出自達芬奇之手的已有500年曆史的設計可能徹底改變橋樑的建造方式。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利用3D打印成功再現達芬奇當年設計的橋樑,該設計當時因過於激進而被拒絕。

這座微型橋樑版本發現可以保持穩定和堅固,而無需使用任何緊固件,這正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所設想的。

麻省理工學院最近的研究生卡莉·巴斯與建築學教授,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約翰·奧克森多夫和本科生Michelle Xie合作,回答了這個具有五個世紀曆史的古老問題——達芬奇設計的橋是否真正起作用?

研究小組分析了現有的文件、當時可能的材料和施工方法,以及擬建地點的地質條件。擬建地點位於河口,被稱爲“Golden Horn”。

最終,該團隊構建了詳細的比例模型,以測試該結構承受和支撐重量甚至承受基礎沉降的能力。

巴斯解釋說:“所有這些僅通過堆疊而保持在一起。”

“我們想真正展示的是,所有的力都是在結構內部傳遞的,”這是確保橋樑穩固而不倒塌的關鍵。

1502年,達芬奇應蘇丹·貝耶茲二世的要求,設計一座通往伊斯坦布爾的橋樑。

作爲一名天才藝術家和發明家,達芬奇想出了一種新穎的橋樑設計,他在給蘇丹的一封信中對它進行了描述,並在筆記本上畫下一副小草圖。

然而,他並沒有得到這份合同,因爲這個設計與以往任何設計都不一樣——許多人認爲它會失敗。

這座橋原本約爲918英尺,如果建成的話,將成爲當時世界上跨度最長的橋。

巴斯說,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它比當時的普通橋樑長約十倍。”

該設計還採用了一種不尋常的方式來穩定跨度,以防止橫向運動,橫向運動導致了幾個世紀以來許多橋樑的倒塌。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達芬奇提出了橋臺向兩邊展開,就像搭地鐵時,乘客腳分開站立以保持平衡。

遺憾的是,達芬奇只留下了這座橋的草圖,沒有關於如何建造橋或使用何種材料的其他細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