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着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政策的改革,農村供養一個孩子上大學容易,但是培養一個985大學生太難了,簡直是難於上青天。現在很多農村家庭,家長都是外出打工,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着,沒有父母的教育,只有爺爺奶奶的隔代交流,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就和城市孩子有巨大差別。

原標題:農村家庭培養出來一個985大學生,到底有多難?難於上青天!

985大學是我國政府爲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建設工程。目前國內有39所985大學,是重點中的重點高校,不論軟件還是硬件建設,水平之高是普通高校不能相比的。

985工程大學名單

那麼農村家庭培養出一個985工程大學生,到底有多難呢?隨着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政策的改革,農村供養一個孩子上大學容易,但是培養一個985大學生太難了,簡直是難於上青天。爲什麼農村家庭培養出一個985工程大學生這麼難呢?

現在很多農村家庭,家長都是外出打工,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着,沒有父母的教育,只有爺爺奶奶的隔代交流,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就和城市孩子有巨大差別。沒有人管的孩子,只能純靠自覺學習,而且他們沒有各種培訓班和輔導班,不管在素質教育上,還是在藝術培養上,農村孩子都有無法彌補的差距。

因爲家庭收入有限,所以農村孩子的教育投入也是有限的。家長都知道教育能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但是一般到初中,如果孩子還是沒能考上好的高中,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讓孩子出去打工賺錢,然後貼補家用,到了20幾歲自己攢錢結婚,所以,農村的教育投入,也就是到初中高中而已。一個農村出幾個大學生,幾個碩士生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農村父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觀念、見識存在問題。孩子的教育除了學校以外,父母更加重要,但是農村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們根本無法引導孩子學習。另外,年輕父母多數外出打工,家裏留守的更多是老人和孩子,孩子的教育問題,基本靠個人自學能力,沒有堅定的毅力,農村孩子很難和城市孩子競爭。

農村“讀書無用論盛行”。各種媒體每天都在大肆渲染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大學生失業等社會問題,給農村父母帶來悲觀想法。同時,現實中孩子初中輟學就可以外出打工賺錢,在農村這樣的家庭往往比較富裕,而對比家裏有大學生的家庭,多數都很貧困。

不是說農村的孩子學習氛圍不好,是因爲他們除了學習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說幫助家裏的長輩幹活,幫助做飯等等,他們有其他更多的干擾因素。但是城市的孩子很多都是家裏捧着的寶貝,兩者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存在巨大的差異。

據統計,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國高校中的城鄉比例大致爲4:1,那時候大家信奉的還是“豪門出貴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二十年後的2010年,我國大步實行高校擴展計劃,大學生如今已是一抓一大把,而城鄉學生比例卻達到了驚人的10:1,農村家庭的學生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勵志故事越來越難發生。

2017年北京二中高考狀元熊軒昂一席有關“寒門難再出貴子”的言論戳中了無數人的心。

以下是熊軒昂接受採訪文字摘錄: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通俗來講,就是家裏又好又厲害的這種。 知識不一定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你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麼講呢,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因爲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後自然就水到渠成。

農村越來越難培養出大學生,需要全社會的重視,不僅僅是教育不公的問題,更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