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旗帜下,姚崇、张说、李林甫、杨国忠、王忠嗣、李亨等等,甚至还有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他们一起撑起了开元盛世一片天的蓝天,造就了一个帝国的梦想。从姚崇、李林甫到安禄山、史思明,他们本来都是依靠实力,能成为李唐名相、大将。

贤臣造就了祸端?能人覆灭了帝国?这样的疑问,似乎危言耸听。

可是,是一群能人造就了开元盛世,又是他们亲手将一个帝国拖垮推翻。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旗帜下,姚崇、张说、李林甫、杨国忠、王忠嗣、李亨等等,甚至还有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他们一起撑起了开元盛世一片天的蓝天,造就了一个帝国的梦想。

可他们,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姚崇,李唐三朝名相。万岁通天元年(696),姚崇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擢升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不久后迁兵部尚书,成为手握实权的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他又加入张柬之的阵营,参与神龙政变,结束武则天的女皇生涯。

在太平公主势力滔天之时,姚崇又不愿与其为伍,消极对抗,被派贬到了申州(今河南省信阳市一带)。

唐玄宗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一党、夺回实权,姚崇又得到重用,做回了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不久后又擢升为中书令,成为百官之首。这正好给了姚崇提供了推行新政的机会。

如何破解体制弊端,实行新政?姚崇曾向唐玄宗提出十条意见。意见涉及社会问题、行政手段、军事以及宠臣和外戚等方面。对这些意见,唐玄宗照单全收,悉数采纳。武则天时代的阴影逐步消除,李唐国力得到提升,政权逐渐巩固,开元盛世初现端倪。

虽然为开元之风奠定了基础,但是姚崇又深陷党争。

一代文宗、唐朝名相张说早年与姚崇曾结交恶,一直不和。明争暗斗在所难免。

姚崇成为中书令之后,张说惶恐,担心姚崇算自己的旧账。为了争取主动,张说便想先下手。他拉上了岐王李范准备打压姚崇。

身为重臣,姚崇不是吃素的。他早就料到张说的小动作。怎么办?因为唐玄宗宠信,姚崇的操作很是便捷。他给玄宗汇报,张说频繁与岐王见面,弄不好岐王会被误导。

皇帝一听,这不行。把张说贬到了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做刺史。

作为唐玄宗的心腹,姚崇尝到了甜头。人性的贪婪自私作祟,他没有停下借刀杀人的步伐。

李唐的肱骨重臣魏知古、钟绍京、刘幽求等,都曾因为与姚崇不和而被诬陷,进而被贬。

人之所以成为阴阳脸,本质还是为了私利。百事利为先,姚崇构建了强大的利益篱笆。也让开元时代的人心出现缝隙。

为了自己利益固化,挑拨离间成为有些人屡试不爽的手段。

李林甫和杨国忠取得唐玄宗李隆基宠信的路径大体和姚崇一致——靠捧臭脚、拍马屁来打压异己,邀功领赏。

李林甫是唐朝宗室,杨国忠是唐朝外戚。李林甫深得玄宗信赖,却如姚崇一样要置对手于死地,冷酷之烈,甚至超过姚崇。

李林甫和杨国忠曾联手打压王忠嗣、太子李亨等。王忠嗣心系大唐命运,多次上书玄宗,称安禄山有谋反之心。

王忠嗣已经被拉黑了,他的他的奏疏肯定不被玄宗重视。反倒是他和李亨的亲密关系,成为皇帝的一块心病。

王忠嗣差点被李林甫抓紧干掉,幸亏哥舒翰冒死求助玄宗。否则,王忠嗣就要冤死李林甫之手。

让开元盛世灰飞烟灭的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一手策划发动的重大事件。而安禄山和史思明正是在李林甫的建议之下,被唐玄宗重用——提拔为节度使。他们掌握了大量兵权,后来成了叛乱的资本。

而安史之乱直接爆发的导火索——“清君侧”,表面看是为了扳倒专权的外戚杨国忠,实际上目标指向了大唐政权。

正是这场排山倒海般的叛乱,直接动摇了大唐的根基,毁灭了开元盛世。

从姚崇、李林甫到安禄山、史思明,他们本来都是依靠实力,能成为李唐名相、大将。皇帝的信任本来是他们为老百姓谋福祉的资本。而他们陷入了党争的泥潭,本来凭政绩论英雄,却变成了黑同党、打同僚。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能人,而历史又一遍一遍上演能人整人的故事。

开元危局、帝国悲歌,是一把子能人整出来的,大唐帝国被彻底拖垮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