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又名踏春,也是今日的春遊,這個民間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已有。《晉書》中記載着,每年春天,古人都要結伴春遊,唐宋已經普及到了宋代更是踏青之風盛行。

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之三月 踏青 飲酒

先秦是一個奔放的年代,就連孔子也很推崇“風乎舞雩,詠而歸”的郊遊生活。相傳先秦的人郊遊以“浪漫”聞名,春天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可以算的上是一個解禁的季節,當時國家還爲此特意設定了一個春遊節日“巳日”,對於封建禮教嚴苛的古代來說,唯有春遊期間可以暫時廢除禮教的禁錮,男女之前可以談情說愛,自由交往。

陝西靖邊縣墓壁畫

《詩經》中記載的大量愛情詩篇都發生在春遊,兩情相悅,私定終生的故事時有發生。比如“出其東門,有女如雲”說的就是鄭國人喜春遊,出了城東門,滿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遊女子,正是男子尋找真愛的好時機。

陝西靖邊縣墓壁畫

西漢

一組西漢時期的的敦煌壁畫,更是向我們呈現了古人在清明時節春遊途中“設樂踏舞”、“頂杆娛樂”和“攀樹摘花”的內容,讓人不禁感嘆還是古人的春遊豐富。

魏晉代

魏晉時期人們開始把郊遊視爲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尤其是文人,開始把理想與情懷寄託在郊遊的山水中,遊歷四方,文人們“返乎自然”,在山河間品茶,飲酒,作詩。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是在此時誕生的。

在郊遊方面最講究的要算山水詩人,旅行家謝靈運了,相傳他每次出行時都會頭戴曲柄笠,腳蹬木屐。而這種木屐被當時的人稱之爲“謝公屐”,它前後都有齒釘,“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一款登山鞋。

陳洪授《松溪品茗圖》

唐代

展子虔 《遊春圖》是迄今記載春遊最古老的現存畫卷

唐代白居易的《春遊》“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癡人。”可見在隋朝時期,已經形成了全民的郊遊熱。當時的女子春遊時候如果遇到好花就會“鋪席藉草,圍坐一圈”一起賞花,據說這種賞花方式至今在日本還很流行。

周昉《調琴啜茗圖卷》

我國迄今存世最古的畫卷《遊春圖》,更是記錄了江南二月桃花爭豔,湖天一色,清江無際,人們徜徉在青山綠水間。唐朝除了郊遊愛喫喝外,仕女,婦女騎馬郊遊也開始盛行。著名的《虢國夫人春遊圖》就記錄了幾個盛裝打扮的婦人騎馬遊春的場景。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穿着華麗的女子騎馬春遊

宋元

張佚名《春遊晚歸圖》局部圖

到了宋元時期,踏青活動大多集中在清明節,人們可以一邊祭祀一邊春遊。張佚名的《春遊晚歸圖》中一個老者策騎緩行,隨行侍從拿着自備的食物等就記錄了當時春遊自晝及幕的習俗,另傳,富家人帶着廚師隨行出遊的也大有人在。宋代春遊內容開始變得多元化,開展一些體育健身,比如蹴鞠也就是現在的踢足球。

《宋太祖蹴鞠圖》

明代

從明代開始春遊除了借清明節掃墓之外,體育娛樂活動更佳盛行,各類體育項目日益增多。

明代 唐寅《春遊文幾山》

遊玩項目

1、踏青

一家人扶老攜幼,在剛剛萌發春意的田野踏青。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等。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2、盪鞦韆

青年男女和活潑的孩子們蕩起了鞦韆。鞦韆是在樹的粗大橫枝上拴結實的皮繩和木板,人站在上面抓着皮繩來回飄蕩,還要拴上彩帶,十分愜意。

3、蹴鞠

相傳是黃帝用來訓練武士的一種遊戲,後來發展成爲一種完善的體育運動。掌櫃的聽說,這是現代足球的鼻祖哦~

4、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爲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5、植樹

植樹起源於插柳,清明一到,氣溫升高,萬物萌發,此時種樹,容易成活。特別是柳樹,更是極易成活。

6、射柳

這也是一項時尚高雅的活動。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製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是考驗騎射真功夫的一項運動。

7、放風箏

據說風箏起源於祭掃墳墓豎竿拴紙的風俗,後來不僅演化爲美麗的風箏,而且形成了清明放飛風箏的民俗。

8、郊遊

衆所周知中國自古封建禮教嚴苛,男女授受不親,而唯有郊遊期間暫時廢除了那些禮數禁錮,男女可以自由交往。這些單身男女們哪能放過這一年一次的求偶良機,所以踏青春遊往往就會成就一段段佳偶良緣。

9、餛飩會友

《浮生六記》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古時春遊賞花,大都是文人雅士的癖好。而文人雅士很重面子,提着鍋碗瓢盆去踏青賞花,不僅麻煩還有失格調。於是蘇州的文人們就想出了一個點子,請了一個賣餛飩的跟隨他們一同春遊。帶着酒菜、炊具去賞花,既解決了生活難題,又別有一番野炊之趣味,實在很像“文青”們想出的妙招。

以上內容出自公益目的選編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讓我們,穿越時空

去觸摸

去感受

去體味

......

招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