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对历史总有几分好奇,尤其对帝王之事。古代皇帝如何吃饭,如何请人吃饭等话题,任何时候发问,都能得到丰富的答案。

比如有文章提及刘邦赐宴石奋,石奋是刘邦众多小舅子之一,已经退休,得到刘邦的赏赐后,只能感激地跪在地上就餐。“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在古代,除非皇帝极为懒政,否则文武百官,通常得半夜打着灯笼离开家赶往宫中,参加早朝。大明会典曾记载,大臣们穿越半个京城,凌晨三点抵达午门外。城楼钟响,排好队伍。再站两个时辰,凌晨五点左右,钟声再次响起,宫门开启,百官入内。

半夜起床上班,自然是饿着肚子。更早之前,东周时期,上朝虽有工作餐可吃,但只限于宰相。进入唐朝,工作餐才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否则聪明的大臣,便只能以各种不耐饥、体弱等之名,从家中带些吃的,或沿途看哪家店铺开门较早,买些吃的,藏在大袖子里,带进宫吃。要么等家人送饭。

文武百官,等级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有些官员,打着灯笼,露天排队。宰相这一级别,以及王爷附马,可以在“待漏院”稍事休息,等待入院。在“待漏院”,大臣王公们还会得到一份额外的工作早餐,早餐内容包括水果等。如果官员们愿意,从家带些吃的来,还可以先喝点儿早酒,再入朝。

早朝之后的皇帝赐食,称作“廊餐”,又称作“廊下食”。吃得并不简单,《唐六典》说,四至五品官员,菜肴七盘,细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两颗,余酱、醋、盐、豉、葱、姜、葵、韭等调味品各存差;六至九品,菜肴五盘,白米二升,面一升一合,油三勺等。吃不完,还可以打包回家。

进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勤奋的皇旁,“每日视朝,奏事毕,赐百官食”。赐食的规矩是,“公侯一品官待坐于门内,二品至四品及翰林院等官坐于门外,其余五品以下于丹墀内。文东武西,重行列位,赞礼赞拜叩头,然后就座”。

但是,好景不长,吃饭总得要花钱,百官廊餐制,最后止于财力不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