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15金融產品檢閱臺|盜刷、詐騙無孔不入 消費者需要避開哪些坑? 

記者:朱丹丹 單美琪 北京報道

去年3•15以來,隨着“714”高炮、套路貸以及一系列非法貸款APP曝光之後,網貸行業迎來清肅,但隨後更有不少新的違規現象產生。一方面,套路貸、“714”高炮換個“馬甲”繼續折騰。

另一方面,詐騙、冒牌APP等也層出不窮。例如,近期網絡上出現冒用某貸款分期APP品牌進行詐騙,一旦有用戶在APP上登記貸款需求後,就會有“假客服”以收取貸款手續費等爲由,詐騙客戶錢財。此外,不法分子進行盜刷等違法犯罪活動也時有發生,消費者需要時刻警惕資金以及個人信息安全。

盜刷、詐騙套路多

網上購物、移動支付在滿足用戶的線上、線下多場景支付需求的同時,也給一些不法分子進行盜刷等違法犯罪活動帶來可乘之機。

近幾年,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銀行卡被盜刷案件時有發生。早前,蘇寧任性貸還因“盜刷”牽出一條黑色產業鏈。“盜刷”面前,作案分子無孔不入,犯罪手段花樣百出,甚至連微信錢包和支付寶兩位大佬也難以倖免。

不過,針對各類案件的不斷曝光,各平臺也在日益完善其風控體系。日前,京東金融宣佈升級賬戶安全保障,即所有京東金融APP實名認證用戶均可免費獲得一份賬戶安全百萬保障,保障高達100萬元。

記者在京東金融APP內搜索“賬戶安全百萬保障”,即可進入保障頁面查看詳情。其中,因京東金融賬戶及賬戶綁定銀行卡被盜刷發生資金損失,用戶可以通過京東金融APP進行理賠報案申請,盜刷情況一經覈實,保障範圍內的資金損失將全額賠付。

另外,官方還稱,此次保障升級不僅針對京東金融APP實名認證用戶免費,該權益保障用戶的京東金融賬戶及賬戶綁定銀行卡名下資產或權益,包含但不限於錢包餘額、小金庫、白條、金條、小金保、基金份額、保險、債券,通過京東支付被他人盜轉、盜用而導致的資金髮生損失。

除了盜刷之外,近幾年出現以“註銷網絡貸款賬戶”爲名義的詐騙新套路,其中年輕一代羣體受騙居多。

去年10月9日,家在廣州的何先生到當地派出所報案稱被某貸款平臺客服以註銷學生網貸賬戶爲由詐騙了11萬元。

何先生表示,此前曾接到一名男子的電話,對方自稱是某貸款平臺客服,稱該平臺App近期將要下架,現在幫他註銷學生貸款賬戶。在覈對何先生的身份信息過程中,該男子能準確說出何先生的身份證號、就讀的大學及聯繫電話等隱私信息,所以何先生對該男子深信不疑。

隨後,該男子在聊天中教何先生下載了數個貸款平臺,並詢問了他在每個平臺的最高借款額度。下載App後,因爲貸款需要身份證,何先生的身份證不在身邊暫時無法貸款。但該男子又教何先生在另外兩個平臺上借款11萬元,並指引何先生將這些錢通過手機銀行轉入指定賬戶。轉賬完後,該男子又以“錢不夠”爲由讓何先生繼續轉賬。直到何先生將情況告知朋友,朋友提醒下其才意識到被騙然後報案。

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法律從業人士告訴記者,此類案件在90後職場新人及大學生羣體中較爲常見,犯罪分子多爲冒充貸款平臺客服人員。其中,詐騙分子通過非法獲取的消費者信息,謊稱消費者“如有網貸記錄會影響個人徵信”,取得消費者信任後,假借註銷原有的網絡借貸記錄之名,誘騙消費者在新的各個網貸平臺進行貸款,並將貸款轉入騙子控制的指定“賬號”,使消費者蒙受經濟損失。

謹防“李鬼”APP

早前,京東數科工作人員發現網絡上出現了部分使用京東金融產品LOGO的貸款應用APP,客戶在APP上可以提交貸款請求,並有專門的“客服人員”爲客戶辦理後續貸款業務。經分析發現該類貸款APP實爲詐騙分子僞裝的“皇帝新裝”,一旦有客戶在APP上登記貸款需求後,就會有“假客服”以收取貸款手續費等爲由,詐騙客戶錢財。

記者瞭解到,京東數科在掌握上述情況後,迅速與浙江金華警方取得聯繫,隨後查明瞭數個開發、銷售假冒APP並利用APP冒充京東金融客服人員,進行詐騙的犯罪團伙。之後京東數科配合浙江警方,在福建龍巖對犯罪團伙展開抓捕,經公安人員初步審查,嫌疑人李某對製作假APP等犯罪行爲供認不諱。

被冒充事件並非個例,除了上述貸款平臺,國美金融、分期樂等消費金融機構也遭遇過類似情況。其中,“李鬼”App所採用的詐騙手法大體雷同,一般爲放款前要求用戶支付一些額外的費用。

其中,根據多位用戶爆料,有些假冒平臺在發放貸款前要求預先支付所謂的“工本費”,即砍頭息;而有些平臺則是在用戶申請借款時被要求開通一系列VIP,隨後以各種理由收取一些費用,也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騙取用戶的資金。

上述法律從業人士指出,所以要在官方正規渠道下載應用軟件,不要隨意掃描App下載二維碼,更不要輕信來源不明的短信和網站鏈接;注意所下載軟件的定位以及及時關閉非法訪問權限。

“另外,在上述詐騙過程中,假冒的App通過不斷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也埋下了更多信息安全隱患。”該人士補充說,“所以,一旦消費者遇到上述類似詐騙一定要及時報警,被假冒的平臺也要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及時發佈提醒,同時進行反欺詐監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