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是一種很常見的婦科疾病,其發病率佔30歲以上婦女人數的20~30%左右,大多數女性也都有所耳聞。但人們對於這種疾病,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有人認爲,子宮肌瘤是良性的,長在身體裏也無關緊要;但有些人看到“瘤”字就覺得害怕,擔心它癌變,恨不得一刀就把它給切了。那麼,子宮肌瘤到底對健康有沒有影響,需不需要切除呢?

  1,簡單認識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好發於30~50歲的育齡期女性,是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成,也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

  子宮壁從內到外可以分爲三層:內膜層、肌層和漿膜層。這三層都可以長肌瘤,其中子宮肌層是最容易長的,有60~70%的子宮肌瘤都屬於這一類。

  但長了子宮肌瘤到底該不該“一刀切”?記住兩句話:

  子宮肌瘤沒有症狀,一般無需治療!

  子宮肌瘤有大有小,小的可以比豌豆還小,大的可以比柚子還大,但其惡變率很低,不到1%。一般來說,小的子宮肌瘤沒有明顯症狀,不需要特別治療或切除;而當子宮肌瘤逐漸長大時,引起了痛經、膀胱感染、不孕不育等多種病症時,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但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即使沒有發生惡變,也要考慮手術治療。

  01月經過多引起貧血,且藥物治療無效;

  02因子宮肌瘤引起嚴重的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

  03體積較大,直徑超過5cm,或是個數較多,引起了尿頻、便祕等壓迫症狀;

  04高度懷疑有肉瘤變(一種惡性腫瘤)。

  此外,如果肌瘤短期內迅速增大,或是絕經期婦女,肌瘤沒變小反而變大等,要警惕是否有惡變風險。部分子宮肌瘤也會表現出一些相應的症狀。可惜的是: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由於疏忽大意,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子宮肌瘤,甚至找錯了病因。

  2,貧 血

  可能預示子宮肌瘤

  案例

  一位40來歲的大姐貧血多年,臉色及口脣都十分蒼白,多次在血液科就診治療,但療效不佳。

  後來進行婦科檢查才發現,竟是子宮裏長了多個肌瘤,導致月經量大、失血過多而引發的貧血。

  子宮肌瘤爲什麼會導致貧血?

  導致貧血的肌瘤主要是長在子宮內膜的粘膜下肌瘤和長在肌層的肌壁間肌瘤。

  當肌瘤變大時,宮腔的面積也會增大,從而影響子宮收縮,容易導致陰道不規則出血。

  不僅如此,變大的肌瘤還會壓迫周圍的靜脈,使子宮血管擴張充血,引起月經增多、經期延長、經期過於頻繁等。

  如果長時間存在這種情況,就容易導致人體失血過多,引起失血性貧血,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如果任由其發展,還可能引發貧血性心臟病。

  【怎樣纔算是貧血?】

  門診檢測血常規,主要參考值是血紅蛋白(Hb),如果成年男性Hb < 120g/L,成年女性Hb < 110g/L,進一步參考紅細胞計數(RBC)和紅細胞壓積(HCT),任何一個數值低於正常值即可考慮貧血。

  3,子宮肌瘤還可能有哪些症狀?

  白帶異常

  子宮肌瘤會增大子宮內膜面積,使得盆腔充血、腺體分泌增加,從而導致白帶增多。如果白帶中還含有血絲或膿液,可能預示伴有感染。

  如廁異常

  子宮肌瘤可能會壓迫盆腔臟器,導致如廁異常。

  ◎如果肌瘤壓迫到膀胱,可引起尿頻尿急;

  ◎如果肌瘤壓迫到輸尿管,可引起排尿困難、腰痛等,甚至會出現腎積水;

  ◎如果肌瘤壓迫到直腸,則可導致便祕。

  下腹包塊或疼痛

  當漿膜下肌瘤或肌壁間肌瘤增大超越盆腔時,患者可能會在下腹部摸到包塊,並有下墜感。

  如果子宮肌瘤位於宮體下部及宮頸,則可能壓迫盆腔組織及神經,引起下腹墜痛或腰痠背痛等症狀。

  如果是長在漿膜層的肌瘤發生扭轉,則會引起下腹急性疼痛。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繼發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也可能發生繼發腸粘連、腸梗阻等。

  4,子宮肌瘤應該如何防治?

  爲什麼會長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但臨牀研究發現,子宮肌瘤組織的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遠遠高於正常組織,這說明子宮肌瘤的生長與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脫不了干係。

  雌激素能讓子宮上的肌細胞肥大增生,孕激素能促進肌細胞的分裂增殖,如果它們的含量過高,就容易引起子宮肌瘤生長。

  30~50歲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較爲旺盛的時期,也是子宮肌瘤的高發年齡段;妊娠期婦女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增高,子宮肌瘤也可能迅速增大;但絕經後婦女由於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宮肌瘤可能會停止生長並逐漸萎縮。

  提示

  患有子宮肌瘤的人羣,應每隔3~6個月進行一次子宮超聲檢查,但因病情不同,具體遵醫囑。

  預防

  既然子宮肌瘤與過高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有關,那麼控制體內雌孕激素的含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防作用。

  1,適當食用豆類

  豆類中含有植物雌激素“大豆異黃酮”,它的結構與雌激素結構類似,能夠產生與雌激素相似的效應,且對人體的雌激素水平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所以,豆類飲食與子宮肌瘤的發生無關,可放心食用。

  但對於已經患有子宮肌瘤的人羣而言,不要因爲豆類好而長期過量食用,得控制好度,日常喫豆腐、喝豆漿也是可以的。

  2,控制體重

  臨牀醫學研究表明,過於肥胖的女性體內會產生更多的雌激素,而控制體重、減少高脂食物的攝入,有助於調節內分泌,改善身體狀況,降低子宮肌瘤的發生率。

  3,避免濫用激素

  選擇正規合格的護膚品、化妝品,避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導致體內雌激素含量過高。

  服用雌激素或孕激素類藥物也要謹遵醫囑,不可自作主張。

  4,適當補充番茄紅素等

  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等有一定的對抗子宮肌瘤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可適當多喫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如番茄、胡蘿蔔、薏仁、核桃、檸檬、紅葡萄柚、草莓等。

  治療

  1,保守治療

  一般來說,如果平時沒有明顯的症狀表現,且肌瘤直徑<5cm,可以考慮保守治療,在使用藥物的同時,定期複查即可。

  尤其是臨近絕經期的婦女,如無明顯不適症狀,可以考慮先不予處理。因爲絕經後,隨着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的下降,子宮肌瘤很可能會萎縮變小。

  2,手術治療

  雖然子宮肌瘤癌變的可能性不到1%,但我們也要防患於未然,尤其是針對體積較大或個數較多的子宮肌瘤,更應該聽取醫生建議,積極配合治療。

  子宮肌瘤雖然癌變的可能性較小,但它十分常見,且可能引起不孕不育、貧血、盆腔炎、子宮內膜炎、腎積水等多種病症。所以,日常也不能放鬆警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